全球強震不止!台灣50年內爆發大震機率過半
(記者蔡函錚/綜合報導)近來全球地震活動頻繁,規模6以上的事件接連出現,讓外界不免憂心地球是否已進入所謂的「地震活躍期」。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統計,今年以來已累積超過90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從亞洲到南太平洋都有紀錄,顯示地殼能量正在頻繁釋放。
7月30日,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規模8.8強震,連帶使日本多地發布海嘯警報;而在8月3日,位於「太平洋—南極洋脊」一帶也出現規模6.4地震。地震學者郭鎧紋指出,今年2至3月地震相對平靜,但自3月底緬甸地震後,地球震動顯著增加。累計至今,規模6到7的事件極為頻繁,這樣的態勢可視為全球已邁入地震活動的高峰期,預估未來規模8以上的強震也可能更常見。
圖/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統計,今年以來已累積超過90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從亞洲到南太平洋都有紀錄,顯示地殼能量正在頻繁釋放。(翻攝自氣象署官網)
然而,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提醒,學界對「活躍期」並無明確定義。人類有系統的地震觀測僅百餘年,若回溯更長的地質紀錄,當前情況可能只是其中一個高峰,不一定能定義為全球活躍期。他強調,應從更長時間的斷層觀測與統計數據,才能下更嚴謹的判斷。
就台灣而言,確實歷經過不少大型震災。近年包括2022年的台東地震、2018年的花蓮地震,以及2017年的台南地震,都讓社會留下深刻記憶。再往前,1999年921地震、1964年的白河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乃至1906年的梅山地震,都是重要案例。這些歷史經驗顯示台灣處於活躍帶上,難以掉以輕心。
根據氣象署資料,台灣未來50年內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的機率高達99%,而達規模7.0以上的機率也有54%。不過,由於台灣陸上斷層長度有限,因此不會出現規模8以上的超大地震。但值得關注的是,東部的琉球海溝以及南部的馬尼拉海溝,都具備長距離孕震構造,一旦錯動,可能引發海嘯並帶來重大衝擊。
在防災預警方面,吳健富解釋,目前若震央位於陸地,大約7至8秒就能發布國家級警報;若發生在外海,則需約15秒。這也意味著,有時民眾已感受到搖晃才接到通知。氣象署正積極在東部海域布設海底纜線偵測站,並規劃在恆春一帶增設設備,爭取更多預警時間。
更多引新聞報導
型男導演「硬上+射精」曖昧女!激戰完頭髮全是精液 完事卻拒交往
鬼切撞破平交道柵欄!波蘭司機「詭異停鐵軌上」 下秒遭列車高速狠撞畫面曝
- 記者:蔡函錚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