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非免責護身符 臺北醫院:司法精神鑑定保障公平正義

(記者陳志仁/新北報導)司法精神鑑定常被誤解為僅適用於刑事案件,實際上卻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國洋指出,司法精神鑑定涵蓋行政、民事與刑事三大範疇,除了涉及犯罪責任,更與遺囑效力、保險理賠、家庭監護等議題息息相關。



鑑定非免責護身符 臺北醫院:司法精神鑑定保障公平正義
圖/擁有多年司法精法鑑定經驗的黃國洋醫師表示,司法精神鑑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提供)

黃國洋舉例,一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生前立下遺囑,因家屬懷疑其心智狀態而引發爭議,法院隨後委託司法精神鑑定,結果確認老先生具備完整意思能力,最終維護了其遺願;強調「司法精神鑑定不只是法庭工具,更能在家庭紛爭中提供客觀依據,避免情感與利益糾葛模糊真相。」


司法精神鑑定三大範疇,比想像中更貼近生活


在行政面向,最常見於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勞保與公保失能鑑定,以及強制社區治療或強制住院治療,與一般民眾關聯最為密切;民事範疇則涵蓋監護或輔助宣告、重大財產或契約的意思能力判斷,以及遺囑效力確認;刑事方面,則涉及被告受審能力、犯罪時責任能力與量刑前社會調查,確保判決公平合理。


「正視專業,避免污名化!」黃國洋提醒,司法精神鑑定是保障司法公正、守護家庭與社會的工具;社會上長期存在「精神疾病患者犯罪就能免責」的誤解,但根據司法院統計2016至2021年間全國暴力犯罪的資料,僅不到2%的罪犯因鑑定結果獲減刑或免刑,不應將精神疾病患者標籤化。


黃國洋呼籲大眾,正確認識司法精神鑑定,也避免以偏概全,網路上的許多訊息不能盡信,司法透過專業程序提供法院科學的依據,避免判決受到偏見或錯誤資訊影響;唯有透過專業,才能還原事實真相,守護司法公正,並促進社會理解與信任。


更多引新聞報導
走路腳痛非老化 臺北醫院客製化鞋墊助改善足弓塌陷
正確認識ADHD 臺北醫院黃國洋:早就醫助孩子翻轉人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