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飯後鐘”源地/俞竹筠

追溯“飯後鐘”源地/俞竹筠

俞竹筠

吾熟悉王播“飯後鐘”故事,緣自出生於舊城大汪邊外公家。那裏,離唐代銀杏樹與石塔寺不遠。兒時,聽慣了寺裏鐘聲和母親的講述。至今,一直認為,故事源地,乃今日文昌西路石塔寺。

非也,謬哉!吾窮究典籍,源地不在這裏,而在位於桑樹腳下的木蘭院原址。那麼,桑樹腳在哪里?木蘭院又何故遷址?

桑樹腳位於古城揚州北部,螺螄灣橋西北約500米處。曾是文人雅士“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必經之地,又是商家巨賈“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風水寶地。

在蜀崗筆架山東側,曾有個歷史悠久的村莊,古名“桑裏”。那裏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村民和諧相處。西元459年,大將沈慶之討伐叛軍時,曾在此設置烽火臺。村內綠樹成蔭,還有幾株高達數丈的桑樹,二人合抱,都抱不過來。從此,那桑樹的腳下,常有行人駐足納涼、聊天。桑樹腳的名聲,不但老揚州盡知,亦蜚聲江淮一帶。

“桑裏”村落,繁榮於唐代,開成五年(西元840年),古木蘭院就建在這裏。木蘭院原名“蒙因顯慶禪寺”,後來叫惠照寺、安國寺、木蘭院。再後來,因供奉佛舍利子,建石塔藏之。石塔上的塔頂,高約60cm,塔頂下麵約高6m(意思 “陸陸大順” )。石塔共有五層六面,供奉五路神仙、六方菩薩的佛像。每座都雕琢得神采奕奕,乃揚州城內庵觀寺院上乘之作。因此,又名“石塔寺”。上世紀末,拓寬馬路,石塔移至大白果樹旁邊。

據【唐摭言】載:“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照寺木蘭院,隨僧齋餐,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多其上。播繼已二絕句曰……”(注)。故,王播(759—830)“飯後鐘”的故事,當發生於桑樹腳下的“木蘭院”。

南宋嘉熙年間(西元1237—1240),蜀崗上的子城被蒙古鐵騎圍困,桑樹腳下木蘭院眾僧,齊心協力,奮勇抵抗。南宋軍民,為保城池安全,除在子城與羅城間,新築宋大城與夾城外,又將木蘭院石塔寺,原樣遷移到羅城唐代銀杏樹北側,即今日汶河小學內(文昌中路)。

這裏,揚州百姓難忘抗擊外敵的李庭芝(西元1219—1276),他1259年首任揚州知州,除了積極組織軍民,抵抗蒙古大軍入侵,還關注民生和保護文物。

石塔寺木蘭院,位於桑樹腳下,歷經400多年。遷址幾載後,適值李庭芝第二次知揚州,他又將石塔寺修整一新。

古跡遷移,累見不鮮。天山漢墓,乃漢武帝第四子,廣陵王劉胥(?—前54年)家族墓園。原址在高郵天山鄉神居山。1982年6月,天山漢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神居山石質疏鬆塌方,1982年7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天山漢墓全部遷移至揚州筆架山。從1986年動工,三年後,建成 “揚州漢墓博物館”。該館占地4公頃,就在桑樹腳西面,離開原木蘭院石塔寺不遠。

注:王播所題“飯後鐘”兩絕句,見拙筆“芻議王播‘飯後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