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海峽的未來:低空航線在台灣與兩岸的藍海策略/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躍進,低空航線跨境貨運已逐漸從概念邁向現實,成為探索物流創新的一大前沿。尤其在台灣與大陸兩岸之間,短程貨運的需求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空中運輸的可能性與未來發展模式。然而,在見證技術潛力與市場前景的同時,也必須面對諸多因素考驗。本文將從技術實力、核心優勢、環境挑戰與推進策略等角度,解析這條「藍海」未來的真實面貌。
首先,目前已知研製且試飛成功的貨運無人機(如HH-100),已具備超過500公里的飛行半徑,對於輕鬆飛越台海地區(最近距離約130km,最寬距離約410km)已不是難事。這為兩岸之間的短程貨運提供理論上的可行性,使得物流鏈從傳統的海陸運輸,轉向空中運輸邁出堅實的一步。而借助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無人機能夠實時偵測亂流及障礙物,並自動調整飛行路徑。即便遭遇惡劣氣候情況下,智慧導航與避障演算法,可顯著提升航運安全與穩定性。且為應對突發狀況,現代化無人機普遍採用混合動力設計,若再結合地面備降場與緊急返航,甚至自毀機制,可確保在系統失聯或技術故障時,能將風險降至最低。
其次,以無人機執行貨運,能避開傳統物流中容易遭遇的地障與交通擁堵等問題,實現極速配送,對於外離島、偏遠地區乃至急件物資(如醫療物資、生鮮產品等)的運輸尤具優勢。有可能達到“ 10分鐘送達 ”的高時效服務,徹底改變現有配送模式。若再結合自動化的分配派遣系統與無人操作平台,無疑能夠大幅降低傳統貨運中,昂貴的人力成本與車輛調動。無論是小批量、急件還是特殊時效貨品,都可根據市場需求實現靈活調度,從而扶植出一條成本更低、操作更靈活的產業生態鏈。同時,無人機跨境貨運的推行,可同步催生包括無人機起降場、電池交換站及智慧物流調度平台等全新業務模式,從而建構起完善的產業鏈與運營體系,促使傳統物流業迎來數位化轉型。
誠如前述,本文探討了無人機貨運的美好藍圖,無奈兩岸關係始終充斥著微妙與敏感的政治因素。任何跨境的無人機運輸,都可能被解讀為在核心敏感空域,進行技術展示或潛在滲透,因此在推動試點前,必須謹慎評估政治影響與安全風險。
此外,在台灣與大陸地區,無人機註冊、視距外飛行(BVLOS)的審批,以及動態空域管理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兩邊若欲互認標準,必須透過分階段驗證與制度對接,以確保技術和運營符合法規要求。以下為兩岸相關航空法規的比較差異:
(1)台灣地區: 主要法規為《民用航空法》的「遙控無人機專章」及《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自然人持有250g以上無人機及法人所有皆須註冊,一定重量以上需具備射頻識別功能。原則上為視距內操作,延伸視距有範圍限制且需目視觀察員。真視距外飛行(BVLOS)採許可制,需經民航局專案審批。空域管理以公告禁限航區和臨時申請為主,並透過「遙控無人機管理資訊系統」和「DroneMap」App提供資訊。
(2)大陸地區: 主要法規為《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及《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行安全管理規則》。強調無人機實名登記,生產者需確保無人機具備實名登記後方可激活使用。微型無人機要求視距內飛行,較大型無人機的BVLOS飛行,需符合更嚴格規定並經批准。空域管理權限較集中,劃設禁飛、限飛及適飛空域,管制空域飛行需經批准,並積極發展UTM等動態空域管理技術。
而兩岸之間,其獨特的地形、氣候環境以及繁雜的都市空域,使得無人機的通訊協議、導航系統與避障標準,必須在模擬及封閉區域經過嚴密測試。因此,探討如何實現兩岸在技術與安全監管上的無縫銜接,是推動該模式的關鍵技術難題。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貨運是飛航於高度1000呎以下的低空航線,其發出的噪音、或不甚墜毀造成人員財物損失等問題不可忽視。定期舉辦公聽會、示範飛航及路線規劃說明會,可幫助提升民眾對新技術的認識與接受度,並在運行過程中,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負負面衝擊。最後,從起降場到電池替換站,再到操控與監控中心,無人機跨境物流所需的配套設施投資龐大。傳統貨運業者在面臨新模式競爭時,也需國家政策支持,以完成產業轉型和人員培訓。
考量到國內經濟與兩岸交流持續發展前景,低空航線可採試點分區與小規模驗證來進行。首先可選擇金門–廈門或福州–馬祖等相對敏感度低的路線,透過地方級試點累積運行數據,逐步驗證跨境運輸的可操作性與安全性。並借助數據共享技術,建立起即時監控的低空航線走廊,並透過定期召開的飛航管制會議,協調航線時段開放與管制機制,有助於實現台灣與大陸在飛航管制上的互動與合作,確保飛航過程中風險得到控制。
同時間,可成立兩岸技術工作小組(如海峽兩岸低空合作促進協會),集結民航組織機關、學術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力量,對飛控技術、通訊、安全監控等核心模組進行合作研發,並與國際民航組織如ICAO等展開合作,從第三方層面提升試點透明度與可信度。再透過示範飛航、社區公聽與線上互動平台,即時蒐集公眾的意見,建立快速應變機制,從而在推進的同時,爭取廣泛社會共識與支持。
無人機低空跨境貨運,無疑為物流注入一股革新的能量,但其成敗不僅取決於技術突破,更多還在於能否跨越政治敏感、法規障礙與社會疑慮等多層面的考驗。唯有在「分階段試點、制度互認、技術對接、公私協力」的全方位政策引導下,方能朝實現安全高效的兩岸空中運輸前進。這條創新的藍海道路,既需要技術先鋒的勇氣,也呼喚兩岸政經力量的智慧與合作,為跨越海峽、連接未來鋪設堅實的基石。(照片示意圖翻攝畫面)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