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記遊(外一篇)/劉光軍

劉光軍
2018年7月9日,天陰沉沉的,不時還飄著濛濛細雨。剛吃完早飯,就接到為科電話,說是出去玩,車已停在我家門口。我匆匆收拾了一下,到外面一看,果然停著一輛車。車上已有四個人,除為科和利喬外還有兩個女的,其中一個是為科的愛人,我以前見過的。還有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子,沒見過,後來才知道是為科的女兒。上車後就出發了。
由於下著雨,能見度比較差,所以東南西北我也分不清楚,乾脆就不去管他,任憑車去。
大約過去了兩個小時左右,車停在了一處景區門口,這時候為科問我帶傘了沒有,我說沒有,他便給了我一把大傘。其實這時候也就是毛毛細雨,但我們還是各自撐起了雨傘,向山下的景區大門走去。走近了才看清楚是邢臺西邊的“天梯山”。可能是因為下雨空氣中灰塵減少的緣故,看上去無論是樹,山,還是亭臺樓閣都顯得十分的清爽。天梯山的山門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牌坊,一主兩副飛簷斗拱小屋殿頂結構。黑底金字橫額上書“天梯山”三個大字,格外醒目。進門就是一灣溪水,一座石橋,對面沿山橫陳長榭,名“半壁廊”,有繩索軟橋相通,榭內有數處摩崖石刻。一一賞過後,我們便緣溪旁石路右行,看見溪水出自一巨大的山洞之中,洞口上方橫額朱書“金水洞”。為科說坐小船可以入內,洞內別有登山路徑,而我們選擇的是另一條路線,是一條徒步登山道。這時候雨好像停了下來,我合上雨傘,正好可做筇杖助力。沿山路向上攀登,初時還覺平緩,行過一段路後,石路開始變得陡峭起來。分明就是行進在一個巨大的石罅裏,這段路的險峻和坡度絕對不輸於泰山的“十八盤”。我們打起精神,一陣急登後至一罅間平臺。頭上是合成的巨大豁口,類似洞口,在這裏可以向外遠眺,遠山近水盡收眼底。胡利喬一時興起,忍不住一聲長嘯,群山回應,頓覺心情舒暢無比。
看了崖壁之上的崖刻才知道,這裏很早以前曾經有高人在此修行。環顧四方,見平臺前方是萬丈懸崖,其他三面俱為石壁,至此疑似已無路可行。無意中為科發現左側石壁有一個小小的洞口,我們依次夾著小心爬進洞裏,忽然眼前一亮,看到出口處竟有一座鐵索懸橋通向對面山崖,橋下鳥飛鷹旋,看一眼就覺膽寒。沒有辦法,我只好手腳並用,慢慢走過。接著就是懸崖棧道,緣璧而建,隨山勢起伏而上,一步步走過去,還要不時相互提醒著,在不知不覺中已到山頂。
站在在絕頂極目四望,但見幽壑流水,群峰雲影,遠湖清波,參差村落歷歷在目,猶如畫中。我一時疲憊盡失,精神抖擻,詩興大發。
詩曰:
懸梯山峙起前川,一抹青峰上刃天。
百折金波舒倒影,千尋崖岫吐嵐煙。
索橋玉墜通幽壑,棧道雲浮接瀑泉。
誰向太行施鬼斧,溟濛空翠近蓬仙。
——天梯山吟
金水蘭舟淨絕塵,但行古岫了無身。
一斜日影驚幽徑,三面磯浮遁石津。
橫棹仰觀懸筍近,依欄旁撫玉鐘親。
誰知山腹藏真境,心有蓬萊莫問因。
——遊天梯山金水洞
時逢仲夏天梯行,細雨拂面南風輕。
一帶青山連雲起,群峰連袂伴霧生。
千年山樹綠不老,金水洞中蓬萊島。
孤舟劃水蕩漣漪,錦鱗相戲逐藻草。
傳說洞中有神仙,青爐三味化金丹。
不知洞天排第幾,只見紫霞繞此間。
仙境還得凡人渡,一索鐵橋雙洞連。
一趨一顫慢舉步,飄飄渺渺白雲邊。
雲中棧道似無憑,一線斜懸出山岩。
淩空虛渡破雲行,伸手似可撫鳥羽。
噫籲不敢高聲歎,恐驚瓊樓天人語。
斜倚玉杖古松下,不覺汗灑玉皇巔。
面北長嘯千峰和,一泓澗水遠岫牽。
吐納方覺山氣爽,環顧才知天地寬。
歸來夜夢常臨此,收入詩文共相看。
——雨中游天梯山記
天梯風光好,細雨天所貺。
攜來風雅友,乘興雲邊賞。
蹬道懸壁垂,水洞山腳藏。
斷崖擁廊榭,藤蘿掛幕帳。
舉步衣襟動,揮手抹壙埌。
鐵索鋪孤橋,岩棧接煙嶂。
登憑一股氣,眺仗心膽壯。
隻身入石罅,仰天絲線長。
汗灑和雨落,呼吸莫勻暢。
汲水補體力,小憩蓄能量。
鼓勁再前行,造極近天光。
同伴忽長嘯,空穀久回蕩。
反觀來時路,雲遮未能祥。
心與自然和,興隨詩意長。
不待折身回,新賦已成章。
無酒歌還醉,複吟歸途上。
——天梯山遊記
◆清河采風行
2016年的一天,按照約定我在大北汪一路口,等著洺州詩社社長趙毓志的車,說是一塊兒到清河去采風。那一天天氣不太好,陰沉沉的,我打電話問他還去不去,他的回答只有四個字:風雨無阻。
等了一會兒,車來了,便順著趙辛線向南駛去。我心裏感到納悶,去清河怎麼不向東而向南,清河分明是在東北面啊。這時候,車子在廣府北門的一個十字路口停下了。此時我看到了幾個熟悉的面孔,都是詩社一塊兒去清河參加采風活動的人。他們還沒有吃早飯,趙社長問我吃了沒?我說在家吃過了。飯畢出發,先是向東,在雞澤的曹莊路口折向北,一路駛去。這時候,天上飄起了濛濛細雨,前路霧氣騰騰,能見度很差。
大約在八九點鐘的時候,到了清河。第一站就來到了天下張姓祖源地“揮公堂”。這是我目前為止見過的最大的“祠堂”。在祠堂大門口,我們見到了前來迎接我們的清河詩友。在羅面細雨中,趙社長向他們一一做了介紹。然後便一起走入堂內。祠堂內空間很大,迎面是一座“揮公”持弓坐像,兩側被高大的展板隔開,形成一正兩副三個庭室。沿展板依次前行,初步瞭解了張姓來歷,張姓的始祖,以及歷朝歷代的張姓名人。這時人群內有個人說,這些張姓名人大都是一些賢臣,清官,不知道像張邦昌之流是否也在其中。剛說罷沒走幾步,果然就看到了張邦昌的畫像和簡介。由此可見,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人物無論後世褒貶如何,也都是曾經的過去。還原歷史的真實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揮公堂”出來,又趕到了清河有名的古刹“隆興寺”。在山門前留影後走進寺內,一路走一路觀賞寺院內的風物。像佛殿建築,碑刻題字,乃至花花草草,都一一過目。來到藏經閣,仿佛走進了一座豪華的圖書館。各種佛經佛典,琳琅滿目,目不暇接。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獲取若干書籍。我選了一本佛教中有名的經典《金剛經》,另外還選了幾本其他的佛教書籍。身處此景此情之中,似乎能夠感受得到佛教的博大精深和其超凡脫俗的魅力。
看過《水滸傳》的人,沒有誰不知道梁山好漢武松武二郎的。同時也不可能不知道,武松殺嫂祭兄的故事。在清河,還真有一個武松的兄長武植武大郎的祠堂。當地人稱武植祠。武植祠是其後人為其建造的祠堂,是用來祭祀和懷念其生平事蹟重要場所。
來過這裏的人都知道,歷史上的武植武大郎,和施耐庵筆下的《水滸傳》裏面的武大郎有著天壤之別。正如看守祠堂的武家後人所說,小說裏的武大郎是被人醜化和被人陷害了的。在《水滸》中,武大郎相貌醜陋,身材矮小,被戲稱為“三寸釘、穀樹皮”。不僅膽小怕事,碌碌無為,最後還慘死在婦人之手。可謂是齷齪至極,窩囊至極。而現實中的武植武大郎卻是身高八尺,面如冠玉,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的知縣老爺。
傳說當年他在做知縣的時候,有一個小時候的窮朋友叫黃塘的找到了他,讓他多多照應,給個一官半職。可武知縣卻是個清官,那裏肯做這些違法亂紀的勾當。只是留他在縣上住了八九個月,臨走的時候又贈了他路費盤纏。那知道這個朋友卻因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記恨在心。為了洩憤,就沿路編排了武大郎的故事到處張貼散佈。後來被大文人施耐庵看到了帖子,感覺很有意思,便添油加醋編入書中,以致以訛傳訛,流傳於世。當那個朋友一路洩憤返回自己的家鄉時,卻發現自己的家沒有了,原地蓋起了一座莊園。正在他茫然不知所措時,從裏面走出了他的家人。告訴他這些都是在他走後,武知縣出資派人來家裏修建的。他不聽則已,聽後驚得他是目瞪口呆。這才知道武知縣不是個嫌貧愛富的人,而是一個重情重義大好人。才知道是自己誤會了他,冤枉了他。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他想立刻沿原路返回,銷毀自己對好朋友的污蔑不實之詞。可是一切都太晚了,根本收不回來了。
武大郎的妻子也確實叫潘金蓮,但她不僅不是書中所寫的那樣出身丫鬟,反而是一個大家閨秀。不僅人生的面若天仙,而且還心地善良。和其夫君真個是郎才女貌,琴瑟和合。而所有的負面形象,也都有賴於那個性急的朋友所賜了。
在祠堂的院內是武植的墳塚,封土高大,蒼松翠柏環繞四周。墓門後有一個甬道,直通墓內,盡頭被一鐵柵欄隔斷,隔著柵欄可以看到裏邊是一口大井。傳說其棺槨是用四根粗大的鐵鏈懸掛在井半腰上。只可惜沒能進去,所以只能道聽途說了。
且將詆毀訴雲痕,煙冷鄉祠掩月魂。
幸得騷人頻憑弔,長歌短句到黃昏。
——謁武植祠感懷
從祠堂出來後天已過午時,匆匆飯畢。趕至京杭大運河清河古碼頭遺址。面對寬闊的京杭大運河,和河道裏細細的流水。面對那青磚砌就的古碼頭遺址,和河岸上荒蕪的雜草。只能在心裏去感悟其當年的繁榮與繁華,去想像那無數的桅杆帆影和碼頭上繁忙的貨運交易。感歎歲月的無情,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了。 運河開浚出帆檣,兩岸花繁樂舉觴。
盡道京杭功此水,千年誰會說隋煬。
——過京杭大運河有感
一身獨立運河邊,細水潺潺弄雨天。
昔日行商船泊處,村翁閑舞牧羊鞭。
——過運河舊碼頭有感
百里驅車意謂求,直須沐雨伴君遊。
廟開始見弓長祖,譽毀翻將武大留。
水去京杭生牧草,佛來隆寺擺禪舟。
最憐結緣張公子,從此心無案牘愁。
——清河采風行
古渡遊人沒雨中,京杭旺埠萬般空。
商船夜火隨流水,纖號漁歌逝碧穹。
當曉笙簫彈指盡,還看新邑百行隆。
今來爭說隋煬帝,日久方知蓋世功。
——遊清河古運河碼頭遺址有感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