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與挖溝:專業與政治的交鋒/魯云湘

治水與挖溝:專業與政治的交鋒/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台灣自古以來,暴雨成災、河川改道乃常態;有效的治水工程,不僅關乎民生安全,也牽動地方治理與國家資源分配。近日,執政黨代理秘書長現身台南後壁,親自鏟除道路旁雜草與淤泥的畫面(見圖),在社群媒體引發熱議;相較之下,過去曾任內政部長的水利專家李鴻源(2012-2014年),以學理與工程經驗,領導河川整治與污雨水分流,其成果則深植於北部地區的防洪體系。

李鴻源博士,自台大水利工程系畢業後,先後擔任台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與內政部長,推動包括中港大排整治、淡水河出海口疏浚、台北都市污雨水分流等多項防洪工程。這些計畫以「整體流域治理」為核心,強調上下游聯動、堤岸穩固及排洪設施升級,有效降低城鄉淹水風險。

然而,面對氣候變遷下極端降雨頻率提高,現有河川防洪斷面仍易達臨界值;同時,排水泵站等硬體需要龐大維護預算,且受地方財政制約,難以全面升級。更甚者,河道整治常涉及沿岸居民的生活補償與生態復育,須在效率與可持續之間,取得有效平衡。

況且,清淤與挖溝也是地方政府每年都在規劃與實施的常態性工作。而執政黨的何秘書長,在台南豪雨後,親自拿起圓鍬鏟泥,這一幕迅速在社群瘋傳,仿佛鏟子一揮,就能替城鎮脫困,讓廣大網民讚嘆:「清淤不是專家才做的事?不,只有真正有魄力的秘書長,才懂得與民同苦!」

支持者稱讚此舉「親力親為、接地氣」,彷彿他鏟的不只是淤泥,還有飽受「官僚高牆」壓抑的基層精神;批評者則冷嘲熱諷:「鏟水溝大賽金牌選手非他莫屬,畢竟只是鏟個泥,專業水利工程師都要哭了吧?」、「下次要不要直接拿鋤頭種田更顯農民情懷?」

此舉甚至被解讀為是在暗示台南市市長施政不力?畢竟,真正的防洪大作戰,需要水利單位的精密計算與整合團隊動員,何秘書長這場「溜鏟秀」,無非是政治行銷的新創意:既可拍攝美照,又能製造「懷舊勞動者形象」,一舉兩得。

治水之道,本應是科學與工程的嚴謹命題;然而,在當前政治氛圍中,卻被簡化為「一鏟在手」的表演藝術。何秘書長這場「溜鏟秀」,儘管贏得掌聲與讚譽,卻也暴露台灣社會在面對複雜議題時,對於速效與感性符號的渴求,以及對「專業」的輕忽。

真正的防洪大計,從來不是單一行動的英雄主義,而是系統性、長期性的規劃與執行。當專業的聲音被政治的喧囂掩蓋,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應有的防洪能力,更可能是對於公共治理本質的深刻理解。面對未來,政治人物應回歸協調與資源整合的角色,讓專業團隊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執行任務。唯有在「感動」與「成效」之間做出更理性的抉擇,方能真正為這片土地,建立起持久的保障。(照片翻攝PPT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