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正視存在」:另闢蹊徑的兩岸新共識?/陳少澤

陳少澤(社會時事評論家)
近來,兩岸關係再成政治焦點。內政部長劉世芳在立法院處理陸配國籍問題時,一句「我們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引發政壇震動,遭在野黨批評違憲。隔日,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能「互相正視事實存在」,並在「法律對等」基礎上互動,有助兩岸和平發展,且政府將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據。
兩人談話刻意避開「九二共識」,卻引發聯想:這是否是取代舊有共識的新話語?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既有立場,是在承認中國大陸北京政權存在的同時,對其主張與行動採取直接、強硬且明確的回應,而非刻意模糊,如今卻出現語言柔化,耐人深思。
首先,讓我們回顧「九二共識」核心。1992 年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各自表述立場,北京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台北稱為「一中,各表」。該共識在馬英九任內,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基礎,但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因與政策立場不符而擱置。
就功能而言,「互相正視存在」與「九二共識」皆承認對方在各自管轄範圍的事實,為互動保留空間。但本質上卻有所不同:前者排除「一個中國」框架,直接以中華民國憲法與現狀為依據,更貼近民進黨當前需求,且缺乏正式談判背景,更像單方面的政策構想。
政治考量上,這一表述有三種層面:
一是對內訊號轉變。民進黨向來立場明確,如今引入柔性語言,顯示在國內政治壓力與選民結構下的策略性調整。
二是對外試探。透過語言柔化,向北京釋放「不否認存在」的訊號,觀察是否能在非「九二共識」框架下交流。
三是採取「有限模糊」。避開主權歸屬問題,只承認事實存在,並保留情勢變化時的彈性解釋空間。
然而,這能否成為兩岸互動基礎,仍有多重考驗。首要是北京的接受度:國台辦已明確重申台灣是中國一省,在此立場下,北京未必願意回應台北的新說法。尤其當台灣因關稅爭端,可能短暫失去美國支持後,才釋出重新與大陸來往的訊號,恐被視為策略性求和,而非真誠調整。其次,國內政治阻力不容忽視,在野黨或持續質疑其合憲性,削弱政策共識。最後,模糊性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危機時可能被不同政治勢力詮釋,加劇不確定性。
總之,「互相正視存在」可視為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一次策略性轉向,或能為僵局提供突破口,但同時意味著對過去強硬立場的鬆動。其背後的政治意圖與戰略考量,恐怕比表面語言更值得深思。(照片翻攝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