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消耗:一場時間為武器的新戰略/魯云湘

漸進式消耗:一場時間為武器的新戰略/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美國已故外交學者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曾說過:「與美為敵是危險的,與美為友卻是致命的。」這句話深刻點出,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特殊位置,透露出與其建立敵友關係,都需承擔不同風險的現實。然而,在今日多極化與長期博弈的國際格局下,假設直接敵對或緊密結盟,都不是最佳選擇,是否存在第三種模式:「漸進式消耗」?這種策略並非急於擊敗霸權國家,反而是透過時間的累積,逐步分散其戰略專注力,並削弱其資源承擔能力,為自身爭取更大的緩衝空間。

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來看,逐步消耗美國這類的霸權國家,可以被理解為間接制衡與戰略消耗的結合。以傳統現實主義觀之,這是權力平衡的手段之一,透過牽制防止對手獨佔優勢;用新現實主義角度來看,則視其為防禦性制衡,目的是在降低衝突風險的同時限制對方實力;此外,攻勢現實主義則可將其歸類為打擊全球霸權、爭取區域優勢的長期作為。

若從權力轉移理論來看,這種策略更接近漸進式的修正主義行為。挑戰者藉由持續性地消耗霸權國的軍事、經濟與外交承擔能力,逐步為未來的權力轉移創造有利條件。透過戰略文化視角,亦可進一步補充,這種方法屬於「時間作為武器」的思維,藉由持久消耗來打擊對手的意志與判斷力,而非追求一次性的決戰。

誠如前述,「漸進式消耗」(Gradual attrition strategy)策略,多以低烈度且持續性的行動展開,而南海的局勢發展,正是一個可驗證的例子。近年來,中國大陸透過海警、漁船與島礁填海造陸,在主權爭議海域建立起事實控制與常態化存在。這迫使美國及其盟友必須維持高頻率的「航行自由行動」(FONOPs)及聯合軍演,以應對這一挑戰。

為支持其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影響力,美國必須投入可觀資源。依其國會對「太平洋威懾倡議」(PDI)的預算授權,2024年的金額約147億美元,而五角大廈在2025年,亦請求約99億美元的預算。雖然五角大廈每年都會發布《航行自由報告》,列出挑戰的「過度主張」(Excessive claims)與地理資訊,但基於作戰安全考量,並未公開具體的任務成本。這類行動的強度不足以引發直接衝突,卻能在長期中不斷增加美國的運作成本,這正符合戰略消耗的核心特徵。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應鏈的案例。中國大陸在稀土、電池原料與製造業等領域的關鍵地位,使美國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與政策資源來分散風險。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統計,2019至2022年間,美國稀土化合物與金屬進口中,中國大陸占比約70-80%%。這一結構性依賴,迫使美國加快與澳洲等國的合作,並啟動國內稀土開採與加工計畫,包括國防部投資Lynas與MP Materials等公司的專案。

然而,這些替代方案的建設週期長、成本高昂,短期內難以減輕依賴程度。這種經濟層面的長期壓力,與前述軍事層面的南海牽制相互呼應,構成多領域的漸進式消耗效果。

本文僅選擇上述兩個較為顯著的案例來進行分析。這樣的戰略雖然能夠在長期內,達到削弱美國的專注度與承擔能力,但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過度的挑釁可能促使美國集中資源,進行遏制以防止態勢惡化,甚至引發全面性的外交或軍事競爭。此外,在資訊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涉及認知與資訊戰的行動,都有可能反噬發動方本身,損害其國際形象與外交空間。如果缺乏持續的資源與耐心,長期消耗戰略反而可能成為自身的負擔。

相較於季辛吉的「敵友論」僅強調立場選擇的風險,「漸進式消耗策略」則更注重行動層面的戰略操作。它不以敵友身份為前提,而是著眼於如何影響霸權國的決策效能與資源分配,讓對方無法長期集中力量應對單一挑戰。這是一種跨越軍事、經濟與外交領域的綜合性戰略手腕,強調耐心與漸進,並在博弈中不斷創造有利的結構性條件。

在當前多極化的國際格局中,逐步消耗美國並不是情緒化的反美立場,而是一種有理論支撐、並已有當代實例的戰略選項。它透過長期、多領域、低烈度的牽制行動,削弱美國霸權的全球影響力,為自身贏得戰略緩衝的空間。然而,要使這一策略真正奏效,執行者必須精確掌握節奏,避免過度引發衝突,並確保有足夠的資源與耐心支持,因為在這場博弈中,時間才是最具價值的武器。(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