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可以從自然科學的黑洞之研究吸收到哪一些知識,反之亦然?/俞劍鴻

社會科學可以從自然科學的黑洞之研究吸收到哪一些知識,反之亦然?/俞劍鴻

俞劍鴻

前言

打從擔任大學教師的前後,我就把學術放在第一位。先要說服自己才能夠進一步地說服別人,所要強調的就是邏輯之應用。

針對社會科學的學術 (scholarship),我的定義是:學術 = 邏輯 (logic,而非 logics)+ 貢獻 + 從頭到尾應用同樣的一個理論/模式,除非是在進行比較和對照的研究 + 用字遣詞的精確度 + 接近事實等等。

就自然科學的學術,我認為要在邏輯之前加上科學。科學所重視的就是實驗和觀(察與)測(量) (observation),哪怕是所得出的結果只是一絲證據(a shred of evidence)。

作為人類,吾人最起碼要先理解自然科學有關會合併 (先 collide 之後 merge)的黑洞 (black holes) 的研究有哪一些層面 (dimensions)?

黑洞的 n 層面

本節嘗試從理論上、(非)辯證的、演繹的與歸納的方法 (methods)來加以描述、解釋與推論自然科學的這五個層面 (dimensions),以利進一步地去理解和社會科學有關的黑洞之層面 【theoretically, (non-)dialectically, deductively, and inductively describe, explain, and infer the five dimensions of social science’s black hole】。

理論上 (Theoretical)

參考 Wikipedia 得知,當還沒有人類時就有原初黑洞/微型黑洞之存在。之所以被稱之為黑洞,是因為所有的粒子與光等電磁輻射都無法逃逸那一個洞。理論上,大爆炸 (Big Bang)之初的原初黑洞/微型黑洞只重達一座山峰。

最早預言存在著黑洞的人是英國的 John Michell (1724年12月~1793年4月)。這一位神職人員/牧師 (clergyman)在寫給別人的一封信中提到黑洞(讀於1783年11月27號,次年發表在《自然科學學報》)。簡言之,黑洞已經形成為一個理論 (theory)。

1905年11月,Albert Einstein 發表了他的著名狹義相對論方程 (equation):E = mc²。1915年12月,愛因斯坦完成了廣義相對論。黑洞是建立在廣義相對論。

由於黑洞只同等於宇宙(單數或者複數)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使用黑洞理論這四個字或者這個片語,因為每一個黑洞只代表部分事實。

非辯證的 (Non-dialectical)

中國人所講的某某人少了一根筋就是在說那一些人的邏輯是從頭到尾一成不變(也就是100%)和直線型的。

(絕)大部分的西方人當他們說 yes 的時候就是100%的 yes。同樣的道理,當他們講 no 的時候就也是100%的 no,一點都不含糊。

可是,非辯證的和演繹的是一樣的,99.99%都到最後無法貼近事實。如果愛因斯坦的邏輯是非辯證的也就是等同於一根筋,他就無法就狹義相對論聯想到等同於第二根筋的廣義相對論。如果沒有後者,黑洞之存在就無法解釋清楚,被進一步的證實了。

辯證的 (Dialectical)

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華人從小就見過或者聽過陰陽五行;不過,也許要等到年紀大了一點才知道說那就是叫做辯證。Yes 和 No 就是一個辯證、徘徊在兩個極端的例子。有時候是 Yes;有時候是 No;要不然就是折中/折衷的 Yes/No (先提 Yes 的意思是在說明前者的分量比較重) 或者 No/Yes (先提 No 的意思是在說明前者的分量比較重)。

1974年3月,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Volume 248, Issue 5443, pp.30-31 (March 1974),Stephen W. Hawking 推出了一個理論 (theorized):黑洞不是完全黑色的。【他也推出「black holes can only grow in size and never shrink (黑洞只能變大不會縮小)」這個理論。又澳洲國立大學教授 Susan M. Scott 則指出 the merger shows us that black holes obey both simplicity and chaos (黑洞看似極簡,卻能在合併與振動過程中展現簡潔與混沌並存的物理特性)】。許多科學家譬如 Don N. Page 通過各種方法驗證了 Hawking 的一九七零年代初的 theory of black hole thermodynamics。我想要真正提醒各位讀者的是,人類(包含 Michell)所想象的或者日後所理解的黑洞已經被證實說黑洞的裡面自古以來並非都是黑色的。

演繹的 (Deductively)

演繹是研究問題時的一個方法。它的一個最容易懂、文法上沒有瑕疵的例子是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絕大多數的西方人喜歡使用這個方法,因為如果從第三個 rose 倒回去原點亦即第一個 rose 還是一樣的清晰。最大的問題是,句子寫不長,除非在當提到第三朵玫瑰時,作者接著辯證地說“一方面,我們看到了紅色的玫瑰,而另一方面則是另外一種顏色。”這麼一來,就“另外一種顏色,我們又可以繼續說“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就這樣,一開始為非辯證的句子就改變為折中/折衷的非辯證和辯證了。簡言之,我們可以放棄至少50%的演繹。

歸納的(Inductively)

很多人當他們撰寫公文、研究成果等等時常會提到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等等;殊不知第一點和第10點或者第1,000點有可能是矛盾的。一旦出現邏輯不通、矛盾的現象,作者就無法自圓其說。如果臉皮薄,就會說聲對不起,而等同於搞政治、臉皮厚的就可能會提醒對方說隨便你/妳接不接受,拉倒。

啟發對社會科學的黑洞之理解

筆者可以聯想到三點。

第一,社會科學的英文翻譯是:social science。Social 這個形容詞是在指脫離不了和人類有關的脈絡/系絡/上下文,像是有關社會 (society)(精英)的研究。通過40+年的研究,我認為辯證的研究成果會比非辯證的研究成果來得貼近事實。到最後,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一些不服氣、被打壓、被欺負、被冤枉等等的中外政治人物都要向辯證法 (dialectics)投降。如果不採用辯證法,判決書會撰寫的很短,不但無法保護法官他自己也無法讓輸的一方口服心服。

第二,針對社會科學,我們是可以把黑洞視為一個比喻。筆者找到了一個例子。英國和法國曾經在印度半島爭奪殖民利益。於1756年6月間,法國建立了一間被稱為 Black Hole of Calcutta 這個面積只有14乘18英呎 (feet)見方 (4.3 × 5.5 meters) 的小土牢。由於環境極為惡劣,146名英國人與印度傭兵中有123人窒息身亡。自從發生此一歷史事件,黑洞成為無法逃離的牢房的代名詞。

和自然科學一樣,社會科學的黑洞並非100%的黑。從上面一段文字我們得知也有23人從那個監牢活著出來。我想要真正說的是,如果要懲罰一個觸犯法律的人,坐牢的時間要打個折扣以及判定輸的一方所要支付的一筆錢也要多少減少。

第三,有一些人(包含被冤枉的)並沒有學會自我保護好,亦即當他們在(非)公共或者享有免責權場合講社會科學的黑洞時要告知大家說他所言的黑洞乃指0.001%~99.999%的黑而已。此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或者忘記交代清楚,(旁)聽者會錯誤地認為講黑洞的人是在說百分之一百的黑。由此觀之,如果把每一個黑洞視為100%黑的話,以下的觀點都是邏輯不通的:一個作者把北韓等同於黑洞【可是,於2019年初,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海豹6隊(SEAL Team 6)不是出入了那個神秘的政權了嗎?】;又不久前,一個在野黨的工作人員說民主進步黨有兩個黑洞,一個是賴清德,而另外一個則是柯建銘(一般大眾對他們這兩個政治人物不是多少是了解的嗎?)(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908000014-260407?chdtv)。

餘論

是否有可能從社會科學的黑洞這個比喻來提出對自然科學的黑洞的挑戰?

有一年當我還在國立中山大學服務時,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庶孫女拜訪了我們的教學單位。孫穗芳對我和其他老師辯證地說當我們書寫毛筆時不但有黑色、白色還有27種不同層度的灰色。我想要問的是,在宇宙的黑洞是否也有灰色?(照片示意圖)

(俞劍鴻,美國紐約大學博士、一點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