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爆紅兩岸 藏著多少心照不宣的共鳴/羅登廉

羅登廉
最近刷社群媒體,總是能刷到不同版本的《沒出息》。有人用吉他彈唱,有人配著動畫畫面,還有台灣網友拿著手機在街頭即興改編,底下留言區裡兩岸網友互相點讚調侃,熱火朝天的姿態,比歌曲本身更有意思。
國台辦發言人就此提到“兩岸同胞同文同種”,更能“找到玩梗的點”。 「匆匆忙忙、連滾帶爬」這幾個詞,大陸網友聽了會想起趕早高峰的狼狽,台灣網友可能會聯想到物價上漲的壓力,不用多解釋,彼此都能get到那種無奈又好笑的感覺。不像有些跨國梗,還得配一大段背景說明,最後笑點都涼了。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對歌詞的解讀。有人把它當成中年人生的吐槽,有人用來調侃政治人物,還有人從中讀出兩岸關係裡的某種心態。這種解讀的多樣性,正好說明兩岸同胞雖然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裡,但面對的生活困境、對未來的期待,很相似。就像同樣一碗牛肉麵,有人喜歡多加辣,有人偏愛清湯,但對「好吃」的判斷標準是相通的。
王世堅稱這首歌“充滿生命力與創造力”,其實這種創造力從來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來自兩岸網友日常的觀察,來自對生活與人生的調侃,更來自那種不用說的默契。以前兩岸民間交流多靠旅遊、探親,現在一首歌曲、一個短片就能讓大家湊到一起聊天互動。這種交流更輕鬆,也更接地氣。沒有官方場合的客套,不用講那些生硬的大道理,就憑著幾個字、一段旋律,就能找到共同話題。這種感覺很珍貴。
有人擔心這種民間互動太零散,成不了氣候。但仔細想想,兩岸關係不就是由這些點點滴滴的互動組成的嗎?就像一棵大樹,官方交流是主幹,民間互動就是枝葉。只有枝葉茂盛了,大樹才能長得穩固。現在年輕人透過網路互相玩梗、創作,看似是小事,卻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長此以往,大家對兩岸關係的認知,可能就不會再被那些刻板的印象束縛。
當然,也不能指望一首歌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兩岸之間還有很多需要磨合、溝通的地方。但至少從《沒出息》的走紅能看出,兩岸同胞之間從來沒有那麼多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找對了方式,就算是幾句簡單的歌詞,也能成為彼此交流的橋樑。未來要是能有更多這樣輕鬆、有趣的互動,兩岸關係一定會越來越融洽。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想過好日子,這份共同的心願,比什麼都重要!(照片翻攝畫面)
(羅登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報紙編輯,自由撰稿人)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