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十一國時代:從東帝汶入會看區域新秩序/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2025年10月26日,東帝汶(Timor-Leste)正式成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第十一個成員國,這是自1999年柬埔寨入會後,東盟二十餘年來首次擴容。這一歷史性發展,象徵東南亞整合進程的階段性完成,也再次檢驗區域政治的包容性與制度彈性。
首先,從經濟層面觀之,東帝汶加入東盟,預期將在長期內促進其經濟多元化與區域融入。東國經濟規模約 20 億美元,長期依賴石油收入與主權基金支持,產業基礎薄弱,基礎建設亦待提升。東盟透過《東盟經濟共同體》(AEC)及《互聯互通總體規劃 2025》(MPAC 2025)框架,提供東帝汶融入區域供應鏈的機會,並能借助多邊機制吸引基礎建設與綠能投資。然而,東帝汶的經濟脆弱性也使「發展落差縮小」成為東盟面臨的更大挑戰。若其他成員未能有效協調援助節奏,整體整合進程可能延宕。
其次,在政治與地緣戰略層面,東帝汶的入會不僅擴大東盟的地理版圖,也強化了其「區域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東帝汶地處印尼東部與澳洲北緣之間,臨近印太戰略要衝的帝汶海及阿拉弗拉海,其地緣位置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兩大航道,對於維繫東盟在印太戰略競合中的對話,以及協調功能具有關鍵意義。此舉可能促使東盟在面對美中、日澳等外部力量時,更能以「包容性成員結構」維持談判主導權。
然而,地緣優勢亦潛藏風險。東帝汶長期受外部勢力競逐影響,美澳兩國已在該國投入援助與安全合作;中國大陸則以基建投資與外交互動建立影響力。東盟如何協調東帝汶在大國間的平衡,將考驗其「不結盟但不疏離」的傳統原則。若處理得宜,東盟可藉此強化「中間地帶外交」的代表性;若失衡,則可能成為外部勢力競爭的新入口。
再者,在外交象徵與制度治理層面,東帝汶的加入被視為「東南亞整合的封頂石」。自1967年東盟成立以來,成員國已涵蓋整個東南亞大陸與群島區域,這次擴容象徵東盟在地緣政治與歷史和解上的包容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東帝汶在 1975 至 1999 年間曾被印尼佔領,其與印尼關係從敵對走向和解,正好成為區域「和解與再整合」的範例。這使東盟的「非對抗性外交」獲得實證,也為其他潛在邊界爭議提供可行模式。
制度上,東帝汶的加入被視為一次「能力壓力測試」。該國行政系統、人力資源及法規協調能力有限,如何在東盟龐雜的多邊架構中有效參與,將直接影響其內部整合品質。若能善用東盟的技術支援與教育合作機制,東帝汶可能在 10 年內完成制度現代化,否則可能成為「邊緣成員」而降低東盟的整體協調性。
綜觀而言,東帝汶入會的意義,遠超出單一國家的升格。它是一場區域自我修正的實驗,測試東盟是否仍能在多元差距中維持共識,在外部壓力下保持自主。東盟的「十一國時代」將更顯複雜,也更具包容性。未來的挑戰,不在於能否擴容,而在於如何讓最年輕的成員真正融入、成長,並與既有體系形成互惠的共生關係。這也將決定東盟能否在印太新秩序中,維持其制度主體性。(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