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0支團隊80餘名人才「陪護式」服務 福建三明閩臺鄉建鄉創成果故事動人

台灣30支團隊80餘名人才「陪護式」服務 福建三明閩臺鄉建鄉創成果故事動人

【記者 丁倩/福建三明 報導】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11月6日在福建三明市隆重開幕。來自台灣的400餘位嘉賓齊聚三明,圍繞「活化利用傳統村落 打造兩岸心靈家園」主題,共同探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機制。

高層共聚共話融合願景!本屆論壇以「致力鄉村發展 聚力兩岸融合」為主旨,由國台辦經濟局、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福建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福建省閩台交流協會、民革福建省委員會、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三明市人民政府、三明市政協等單位聯合主辦。

開幕式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仇開明致辭指出,本次論壇的舉辦,是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具體舉措,有利於台胞台企更深入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分享祖國大陸高品質發展歷史機遇。他表示,海協會將一如既往支持福建、三明擴大對台交流合作,歡迎更多台灣同胞走進福建、走進三明,在這裡投資興業、安居樂業。


台灣30支團隊80餘名人才「陪護式」服務 福建三明閩臺鄉建鄉創成果故事動人
▲隆重開幕式來自海峽兩岸的貴賓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嚴可仕強調,鄉村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兩岸同胞血脈親情的重要紐帶。要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共護文化根脈、共促產業振興、共創美好生活,讓鄉村成為維繫兩岸親情的「精神原鄉」、產業合作的「活力舞台」。

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林政則致詞表示,三明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上成果顯著,綠色低碳發展成效突出,為兩岸產業與文化合作提供了廣闊舞台。他期待更多台灣青年與鄉創團隊走進三明,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共創雙贏未來。三明市委書記李春指出,三明正聚焦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在鄉村融合、經貿融合、人文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做深做實「通、惠、情」文章,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再上新臺階。

三大篇章展成果,以通促融、以情促融、以惠促融。作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由多方機構聯合主辦,啟動儀式上以「產業合作以通促融」、「兩岸情深以情促融」、「鄉建鄉創以惠促融」三大篇章,生動呈現了閩臺兩地在鄉村領域攜手合作的豐碩成果與動人故事。

來自台灣南投的精緻農業專家陳先生在現場分享合作心得說:「三年前我帶著台灣高山茶種植技術來到三明,這裡的氣候和南投相似,加上當地完善的產業鏈支持,如今我們合作的茶園年產值已突破千萬元,帶動了周邊200多戶村民增收。」這樣的務實合作案例,讓現場不少台灣業者看到了兩岸鄉村產業互補的巨大潛力,也見證了「以通促融、以情促融、以惠促融」的真實成果。


台灣30支團隊80餘名人才「陪護式」服務 福建三明閩臺鄉建鄉創成果故事動人
▲深化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共護文化根脈、共促產業振興、共創美好生活。

學術論壇聚焦傳統村落活化與文化傳承!論壇現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六位專家學者圍繞「活化利用傳統村落 打造兩岸心靈家園」主題,從政策、實踐、案例、創新等多個面向展開深度探討。中國住建部村鎮建設司一級巡視員董紅梅以《以傳統村落保護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為題,梳理國家層面的政策脈絡;台灣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閻亞寧分享《台灣特色村落活化再利用的經驗》;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勝熙以南岩、龍潭村為例,總結福建在傳統村落活化與鄉村振興中的實踐成果;台青王怡雯以《台灣經驗中傳統村落活化與可持續發展》為題,探討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平衡保護與利用。

此外,福建理工大學教授林從華分析福建傳統村落保護策略,三明學院副教授楊建基則指出,傳統村落是文旅融合的「原生文化載體」,其活化品質關係到文化旅遊的深度與吸引力。他建議村落文旅項目應從「靜態參觀」轉向「可體驗、可參與」的互動模式,讓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延續、在交流中煥新。

三明鄉村成為兩岸共建熱土,作為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核心城市,三明正成為兩岸鄉村共建的重要平台。據統計,三明已引進30支台灣團隊、80餘名台灣鄉建鄉創人才,深入鄉村開展「陪護式」服務,建成11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鎮、村項目及72個合作示範項目,展現兩岸鄉村融合的鮮活圖景。


台灣30支團隊80餘名人才「陪護式」服務 福建三明閩臺鄉建鄉創成果故事動人
▲台灣特產展覽區。

系列活動持續深化交流合作,本屆論壇將持續至11月9日,期間還將舉辦「閩台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暨項目推介會」與「閩台社會治理創新智庫研討會」等系列活動,為推動兩岸鄉村融合與共同發展注入新動能。(照片記者丁倩拍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