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勝利80年 清華捷英文物館獲贈受降影像史料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對日抗戰勝利80年 清華捷英文物館獲贈受降影像史料

1945年9月2日,二戰結束與對日抗戰勝利,日本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降伏文書」,至今滿80周年。清華大學捷英文物館也在歷史上的今天舉辦文物捐贈儀式,獲贈重要文物入藏,其中包含清華哲學所特聘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楊儒賓伉儷捐贈的受降影像,帶眾人透過文物與歷史連結。

楊儒賓與夫人、清華中文系退休教授方聖平,共同捐贈的20幀影像完整記錄了1945年9月2日東京灣受降典禮,包括中華民國代表徐永昌上將簽署「降伏文書」與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致詞的場景。


對日抗戰勝利80年 清華捷英文物館獲贈受降影像史料

" />

受贈儀式,左起館長謝小芩、文物捐贈者林春沂、文物捐贈者王震夷、副校長呂平江、文物捐贈者中文系退休教授方聖平、文物捐贈者通識中心客座教授谷川雅夫。

文物館並推出「紀念對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快閃展,為期兩天(9月2日至3日),首次公開展出這批受降影像原件。捐贈人方聖平指出,希望此次捐贈,讓這批影像能被看見,與大家一起紀念80年前歷史性的勝利時刻。

此次受贈文物共計105件,其他包含清華通識中心客座教授谷川雅夫捐贈湯川秀樹及京都學派相關文物68件;谷川雅夫教授提到,湯川秀樹一生不僅有傑出的科學成就,也持續創作和歌,展現人文關懷。他期望這批捐贈能更豐富館藏,讓東亞文化的脈絡更為充實。

王震夷捐贈祖父王維翰戰後文獻16件,反映戰後接收與家族遷徙的記憶;王震夷表示,祖父留下的文件雖只是抗日紀錄的滄海一粟,但藉由清華的學術傳統,將能成為研究的重要材料,「文物的捐贈不是物的交付,更是心意的傳承。」

林恒沂、林春沂則捐贈父親林森杰的未刊日文手稿,呈現日治時期台灣青年的文化思索。林春沂代表家族出席,他回憶父親生前便希望研究成果能夠分享,如今手稿入藏清華並可望數位化,相信父親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清華大學副校長呂平江代表校方致贈感謝狀,肯定各界對文物館的支持。他表示,文物館自籌備以來凝聚了校友、師生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今天能見證多方慷慨捐贈,意義深遠。他指出,這些典藏不僅是家族與個人的珍貴記憶,更是清華與臺灣社會的共同資產,將為未來的研究與教育奠定基礎。

文物館館長謝小芩表示,此次受贈文物分別來自學者與家族的慷慨捐贈,範疇橫跨學術、政治、家族記憶與國際事件,讓館藏在同一時間獲得不同面向的補充。

謝小芩表示,文物總是帶著動人的故事,為細密的歷史皺褶打下一道光。她舉例,湯川秀樹留下的墨寶「世界は一つ」,讓當今人們得以一窺世界級科學家的生活側面及人文關懷;王維翰家族文物,則填補了文物館「1949渡海」主題的史料。林森杰的日文手稿,則呈現了日本時期一位台灣青年的所思所想,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切片。

捷英文物館目前已收藏近4千件文物,正式開館之前,館方透過多檔暖身特展,讓觀眾先睹為快。即日起至11月28日,在清華大學旺宏館1樓文物館展覽廳,同場展出「捷英蒔光」第二期特展與「乙未中的竹塹」巡迴展第三站。

更多新聞推薦

網傳「台灣同時有9條海纜斷裂」 數發部:僅3條國際海纜障礙待修,已有備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