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多媒材藝術創作 鼓勵學生打破框架秀創意
在社群媒體充斥以AI快速生成的變身圖與動畫風格公仔之際,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選修課程「多媒材藝術創作」卻走出另一條截然不同的創作之路,鼓勵學生打破既定框架,天馬行空的「藝」想天開。學生以隨手取得的材料或回收物質,再運用想像力和創造力,變化出許多獨具一格的藝術創作。
「多媒材藝術創作」授課老師黃靜枝表示,透過結合不同的媒材和素材,讓藝術變化出更多獨特且多元化的作品。不但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的既有限制,更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方式。黃靜枝老師強調,藝術創作並非高大上,難以接近。任何人都能從生活中去找靈感與媒材,發揮創意,希望能引導學生更宏觀的定義藝術,也強調藝術就在我們的身邊,等待你我去發掘。
舉例來說,梵谷名畫「在亞爾的臥室」、「夜間咖啡館」,以及莫內名畫「撐陽傘的女人-莫內夫人和她的兒子」,如何從2D平面圖變成3D立體,讓學生觀察整幅畫作的情景和細節,思考空間和比例,再重新賦予全新的詮釋。只見學生各自解讀、創意無限,沉浸在手作的世界裡,也善用手機放大名畫細節,參考其中元素,再融入自己的作品裡。
有學生笑說走簡約風,想呈現「家徒四壁」的氛圍;也有學生善用異材質拼接,想凸顯與眾不同;還有學生比例抓錯了,笑稱把梵谷的臥室放大成了總統套房。儘管成品尺寸、造型不一,黃靜枝老師仍然耐心傾聽學生創作初衷,再逐一拍照存檔,並給予回饋。「怎麼設計都行,要多注意細節;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給自己打折,你可以做好的」。
護理科五專二年級學生許豑元表示,「多媒材藝術創作」課程很紓壓,因為,藝術創作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就算做得不夠完美,老師依舊會給予肯定。所以,很喜歡這堂課,也覺得可以挑戰自己,多嘗試不一樣的主題。護理科五專二年級學生黃詠怜表示,以往的美術課多是聽講為主,沒想到「多媒材藝術創作」課程有這麼多實作,除了動手還要動腦,得想顏色搭配、人物比例、空間配置等,覺得很有趣、很特別,也更喜歡上課了。
除了介紹畢卡索與布拉克在立體派的創作中,把剪貼技巧引進傳統畫作,衍生影響現代藝術創作觀念外,黃靜枝老師也讓學生嘗試不同媒材,再融合中西創作概念,提升美感認知,激盪更多火花。像是學生可模仿畢卡索立體派畫風,用簡易的拼貼來創作自畫像;或融合水墨畫法,模仿國畫花卉、鳥、魚的構圖;結合批土來設計有紋理的畫面;或參考世界名畫,以珍珠板刻圖、製模,完成半浮雕的石膏創作,其中免不了得磨光砂紙、上色,以及發揮個人創意的色調和紋路,讓學生自然而然的接觸藝術處理技法。
在數位科技取代平面印刷的如今,授課老師黃靜枝也會帶領學生利用舊書籍來創作書雕、畫冊、藏寶盒等,並融入廢棄布料、金屬、木材等元素,展現複合媒材藝術。學生創意巧思的手作,於期末成果展時展出,讓更多人得以欣賞他們的創意。所以,從作品加框保護,增光劑保護畫面,分享創作心得,再到設計成果展海報、說明標籤等完整性,全都不假他人之手,慎重程度讓學生不敢輕忽大意。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翰霖表示,從2011年起開課至今的多媒材藝術創作,始終是學生熱門選課排行榜前10名,所以,特地加開課程,讓大學部和五專部學生都能選修,有機會體驗藝術的多樣性和創新面,再從實驗和探索中重新排列組合,型塑獨一無二的作品,藉此表達情感、分享觀點、啟發思考,更引發共鳴。
撰文、攝影/葉秀品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