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舉辦情緒素養工作坊 在課堂實踐融合教育
為提升師資生及教育工作者的情緒素養,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於4月20日舉辦《心情快線:從課堂到生活的情緒素養工作坊》,共吸引47位來自校內外的師資生與教育現場教師熱情參與。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趙逸帆老師擔任主講,透過生動的教育案例和引人入勝的「阿古力噴火」故事,趙逸帆老師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再從腦部科學的角度切入,講解前額葉在情緒控制中的作用,並介紹「情緒爆炸曲線圖」。學員們分組針對曲線圖的各階段進行熱烈討論,集思廣益,探討教師在不同階段如何應對學生的情緒與行為。
趙講師在各組分享後補充了「情緒粒度」的概念,並釐清了「驕傲」與「自信」之間的差異。針對情緒爆發曲線的加速期,講師特別建議運用「九宮格空間」進行適度的隔離,為情緒激動的學生提供冷靜空間,同時也建立班級共同的理解與默契。此外,面對網路世代對學生情緒帶來的衝擊,趙講師帶領學員們回顧近年學生自殺率升高的社會新聞,深刻剖析手機網路使用過量可能導致的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以及學生接收資訊的適當性。
各小組針對融合教育的成功與挑戰、實施方法以及如何改進等議題進行「公民咖啡廳」式的分享。學員們自由走動,聆聽不同組別的想法,進行多元觀點的交流與激盪。講師最後統整眾人共識,強調融合教育背後的核心價值在於「公平」的實踐。然後,講師運用繪本故事引導學員體會建立安全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透過「好好說話」的兩人一組練習,讓學員分別體驗在被傾聽和不被回應的環境下分享的感受,進而反思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在工作坊的尾聲,趙講師分享了其課程設計與學習單資源,鼓勵教師們共同參考與討論,並強調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已凌駕於學科知識之上,唯有先照顧好自身與學生的情緒,才能有持續學習的可能性。參與教師們表示受益匪淺,有學員分享,在融合教育的討論中,有人提出詢問特殊生是否願意向班上說明自身情況的做法,既能兼顧特殊生的感受,也提供班級同學更友善的相處方式,未來將嘗試運用於教學現場。另一位學員提到,透過認識「情緒爆炸曲線圖」和「四F反思法」(事實、感受、發現、未來),能更精準地判斷學生的情緒狀態,並引導學生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未來的應對方式,同時也學習到辨別情緒層次,以及與家長有效溝通的方法。
透過《心情快線~從課堂到生活的情緒素養工作坊》,不僅提升了教師們對情緒教育的認識與實務技巧,也深化了對融合教育的理解與應用,期許能將所學靈活運用,成為學生的情緒引導者與支持者,共同營造更溫暖、更具支持力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慈大師培中心提供)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