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標:9種子宮問題全剖析

子宮是孕育胎兒的搖籃。不過當子宮生病了,妳是否留意到「她」所發出來的警訊?許多子宮問題都是以痛經、月經紊亂、異常出血、腹痛等症狀來表現,建議一旦有異常症狀時,應盡早請醫師診治,及時找出病因與問題所在。



子宮肌腺症
子宮肌腺症為受到經血刺激所引起的肌肉層發炎。蕭聖謀主任表示,子宮肌腺症的症狀為月經來時,下腹部靠中央處疼痛、經血量較多,有些人會因此而貧血,醫師會給予口服止痛藥與黃體素等來改善症狀、或是裝設子宮內投藥系統等;不過若是想要根治,則仍須仰賴手術。倘若子宮肌腺症比較嚴重的人,假使已無生育需求,可以考慮切除子宮。
許多人常將子宮肌腺症與子宮肌瘤混淆,其實有子宮肌瘤的人大多不會有痛經的症狀。子宮肌腺症患者的年齡多為30、40歲以上,往往以前不曾有痛經症狀,年紀較大時突然開始痛經,一旦停經後又不會再疼痛。其實不是所有患有子宮肌腺症的人都必須做醫療處置,要依據症狀對患者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而定,如果貧血與痛經的程度很嚴重,建議採取醫療處置,否則症狀會愈來愈嚴重。

子宮內膜增生
蕭聖謀主任說明,根據病理切片,子宮內膜增生可分為4種情形,分別為:簡單型、複雜型、簡單型合併細胞異常、複雜型合併細胞異常。簡單型中1%的人以後會患有子宮內膜癌、複雜型中3%的人以後會患有子宮內膜癌,簡單型合併細胞異常的人有8%以後會患有子宮內膜癌、複雜型合併細胞異常的人則有29%以後會患有子宮內膜癌。正因為子宮內膜增生的人以後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所以一旦發現後建議必須定期追蹤。倘若合併細胞異常,建議切除子宮比較安全。
身材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慢性不排卵的人皆為子宮內膜增生的高危險群。子宮內膜增生的症狀為月經來的時間特別長(超過7天以上),加上與自己過往的經驗比較,經血量增多、甚至貧血,不過不會有痛經的症狀;有些人則相反地很久才來一次月經,經期不規則。雖然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不過仍有少數年輕女性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問題,所以無論年齡,一旦經期紊亂、不規則(無論是月經超過3個月沒來或是一次來超過7天),皆建議必須就醫檢查。當醫師照超音波,懷疑是子宮內膜增生時,就會以子宮內膜採樣來進行確診。
蕭聖謀主任提醒,女性應保有日常生活多運動的習慣,因為運動有助於促進排卵,不容易造成內膜增生,因此比較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為常見的子宮病症。顧名思義,子宮內膜理應長在子宮腔,一旦子宮內膜生長在其他地方,就是子宮內膜異位。如果子宮內膜長在卵巢內,也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原因不明,可能與經血逆流有關)。

症狀與治療方式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包括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每個月常會痛經4至5天。如果是巧克力囊腫,則疼痛的位置為下腹部疼痛),其他症狀則為有些人性交或排便、解尿時疼痛,不過有些人則不會有症狀。隨著年齡增長,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停經後會獲得改善。確診方式為照超音波,再採病理化驗。緩解方式為服用止痛藥或避孕藥;如果太過疼痛,應採腹腔鏡手術處理。不孕症患者,手術處理後懷孕的機率可能會提升。
當卵巢上有巧克力囊腫,一旦囊腫超過4公分以上,建議以手術切除,以免囊腫日後可能將卵巢撐破並導致腹膜炎。蕭聖謀主任指出,巧克力囊腫大多為良性,少數人則可能會癌變、與卵巢癌有關,因此建議定期追蹤,每年都要照一次超音波。
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會使不孕的機率增加,但是若能成功懷孕,由於孕期沒有月經,其實反而有助於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當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程度比較輕微時,如果正好懷孕了,建議先不用處理。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相當常見的婦科問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任何症狀,少數人會經血量增加或痛經(依據子宮肌留所生長的位置而定,倘若生長在子宮內膜下,月經來時經血量會增加、貧血或疼痛;不過如果肌瘤生長在較靠外側的地方,就不會有經血量增加的症狀。可能因為肌瘤太大壓迫到膀胱而導致頻尿、或壓迫到大腸而較易引起腹脹)。
一旦確診,建議定期做超音波追蹤檢查。子宮肌瘤大多為良性,只要沒有疼痛、不適等狀況,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子宮肌瘤很大或快速長大,應接受治療,少數肌瘤可能是肉癌。
大部分子宮肌瘤不會造成不孕。假使懷孕合併子宮肌瘤,孕期不用處理肌瘤,等到產後再看情況而定。至於懷孕合併子宮肌瘤,是否一定必須採剖腹產?蕭聖謀主任回答,其實不一定,要看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而定。

子宮後傾
林姿吟醫師指出,子宮後傾大多為天生所形成,有些人前傾、有些人後傾;
不過有時候也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所引起的子宮後傾。子宮後傾的症狀包括:月經來時腰痠背痛、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有些人會因為後傾的角度過大,性交時頂道子宮而會有疼痛感。
子宮後傾與年紀、遺傳等因素無關。天生的子宮後傾無須擔心,亦不用治療;若是醫師藉由內診確認是子宮內膜異位所引起的子宮後傾,則需接受治療。相較於多數子宮病症皆可能造成不孕,子宮後傾則與不孕較無關聯。

子宮內膜沾黏
子宮內膜沾黏大多是子宮內膜刮搔手術後的併發症,其症狀為術後腹痛、月經流量大幅減少、甚至根本沒有月經。月經流量少的人是因為部分沾黏所致;完全沒有月經的人則可能是完全沾黏造成的。林姿吟醫師表示,子宮內膜沾黏引起的原因,除了流產手術以外,也可能是因為骨盆腔發炎所造成的沾黏。子宮內膜沾黏可能會導致不孕。當確診為子宮內膜沾黏時,應做手術將沾黏處分開,在子宮內放置避孕器以防止再度沾黏,並服用荷爾蒙藥物3個月,使新內膜完整生成。若想懷孕,等內膜生成完全以後,可將避孕器拿掉。雖然並非所有人一定要動手術,不過想要懷孕的女性仍建議藉由手術來分開沾黏,才能提高受孕率。

如何預防子宮內膜沾黏?
*單一性伴侶性,行為要注意清潔。避免骨盆腔發炎。
*如果沒有懷孕的準備則必須做避孕措施,盡量不要做人工流產手術。
(萬一要做人工流產手術,必須在合法的醫療院所,並建議12週前就做手術)。

子宮腔積水
林姿吟醫師說明,子宮腔積水可能是子宮頸狹窄或萎縮、抑或沾黏所引起。年長者比較常見,所以如果醫師懷疑是子宮腔積水,應做進一步檢查;另外如果曾做過子宮頸手術(不分年紀),術後沾黏也可能引起子宮腔積水,必須做子宮頸擴張術來改善。

子宮腔積水的症狀因人而異,未停經的病人可能有痛經,少數人平時下體會有一點出血,如果是停經後的婦女則不會有症狀。檢查方式為照超音波。子宮腔積水(積血)可能會造成經血回流,演變為子宮內膜異位。年輕女性也可能因此而不孕。
林姿吟醫師解釋,停經後婦女的子宮頸狹窄所造成的積水或積血,雖然可以藉由服用荷爾蒙藥物改善,但如果沒有病變之虞,是不需要處理的。

子宮頸發炎
子宮頸發炎的成因很多,細菌感染、黴菌感染、淋病、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等皆有可能。子宮頸發炎的症狀為分泌物增加、顏色變黃,也可能有腥臭味(細菌感染大多有魚腥味;假使是淋病感染則分泌物量非常多)。如果是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只要用塞劑即可治療;但是如果是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就有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應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及人類乳突病毒檢查、並可考慮自費接種疫苗。
當分泌物量增加時,應就醫檢查。倘若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骨盆腔發炎、引起腹痛,嚴重者會卵巢發炎、膿瘍,甚至必須採手術治療。不過分泌物增加也不代表一定感染,有時候分泌物增加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排卵期來臨時,分泌物的量會比較多,此時的分泌物呈蛋清狀、無色無味。

如何預防子宮頸感染?
*不建議灌洗陰道,以免破壞陰道原有的弱酸性菌叢生態。
*單一性伴侶,可使用保險套。
*補充益生菌或優酪乳,皆有助於預防黴菌感染。

子宮體肉癌
日前知名美食家韓良露因罹患子宮體肉癌而病逝。其實子宮體肉癌的發生率很低,屬於子宮體癌症的其中一種,是從子宮肌肉層所長出的惡性腫瘤,不過由於早期大多沒有症狀,很難提早發現。隨著腫瘤逐漸變大,可能會有腹部脹痛的症狀,不過經常容易與腸胃道問題或子宮肌瘤混淆,也可能會有異常出血。照超音波時,假使子宮肌瘤呈現的形狀不規則或快速變大,就要當心是否為惡性癌症而非子宮肌瘤,應考慮摘除子宮以減少癌細胞擴散的風險。建議一旦有長期腹部脹痛或出血等症狀時,必須盡快就醫檢查。

子宮問題的症狀大多很相似,如何確診?
許多子宮問題的症狀都很類似,該如何判斷是哪一種疾病呢?林姿吟醫師指出,醫師會詢問年齡、病史(例如:是否曾做過人工流產手術)、抹片檢查結果等,並再以超音波檢查等各種方式確診,不能一概而論。由於患者本身無法判斷是哪一種子宮問題,因此建議一旦有痛經、經期紊亂、異常出血、長期腹痛等情形時,應請婦產科醫師檢查。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部主任蕭聖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姿吟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Tomoko
model/蔡佳容(※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蕭聖謀
學歷:臺大醫學士
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臺灣婦癌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重建醫學會專科醫師
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臺大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林姿吟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住院醫師暨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婦女泌尿學科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尿動力室負責人、臺灣婦女泌尿暨骨盆鬆弛醫學會監事、婦產科醫學會副祕書長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尿動力室負責人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5年5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