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旅德中提琴家 吳佩宜
對國人來說,位於德國的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也許有些陌生,但是這個「音樂廳」所見證的歷史和迴響過的音樂家就讓人熟悉了:1821韋伯的《魔彈射手》在此首演,揭開了德國浪漫歌劇的序幕;帕格尼尼和李斯特在這裡展現過他們指尖下的技巧;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柏林首演於此;華格納也曾親自在這個「音樂廳」指揮了自己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從2009年起,這個「音樂廳」裡,也固定會有台灣樂手的聲音。這位目前立足於柏林的台灣的年輕中提琴家吳佩宜,要告訴我們,她的台灣經驗最後是如何接軌到了這個國際性的音樂之都。
德國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終身團員
沈雕龍(以下簡稱沈):
可以先談談你在台灣所受的音樂教育嗎?
吳佩宜(以下簡稱吳):
我在高雄出生,從小起媽媽就帶我去嘗試各種才藝,包括鋼琴。鋼琴啟蒙老師發現我的音感很好,鼓勵我考音樂班,當時音樂班競爭激烈,我個性好強,每逢術科期末考前都要練琴到半夜兩、三點,到了期末考還要為學科熬夜唸書,許多同學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沈:
你為什麼會選擇柏林藝術大學呢?
吳:
雖然我從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時的中提琴成績是第一名,我還是對這個樂器沒什麼信心。當時報考了七家音樂院,最後選擇柏林藝術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愛樂團員Ulrich Knörzer,因為歐洲習琴重視的是你跟「哪個教授」學習?而不是哪間學校畢業的。另一方面,在大城市能擁有更多音樂會、博物館、音樂節等豐富的公共資源。
沈:
你覺得德國音樂學院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吳:
德國音樂學院主修沒有期末考(笑)!但是每隔幾週就會有公開的班級音樂會,班級音樂會都是免費入場的,所以會有一些愛好音樂的觀眾前來聆聽。結束的時候不會有考試成績,學生自己衡量自己能夠發揮的程度,同時也讓主修老師換個身分,以觀眾的角度,來理解學生。上個別課時有人旁聽也是很正常的事,學生也可以去旁聽別的教授的個別課,用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
沈:
可以談一談你在柏林求學期間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吳:
我記得第一次去聽的音樂會是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與范格羅夫(Maxim Vengerov)在柏林愛樂廳的演出。我想要買開演前的優惠票,但是現場都賣完了,我呆呆地站在入口處,那種失落的心情到今天都忘不了。開演前最後幾分鐘有位德國女士問我:「你是不是要票?我的朋友沒來,這個票可以送你!」一時我還沒反應過來,另一位德國人衝過來說,他要買這張票。這位德國女士緩緩的說:「可是我先問了這位小姐」,然後就把票送給了我。當我坐在原來是貴賓席票價上百歐元的柏林愛樂廳聆聽時,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
在柏林唸書時,我經常看到我的教授和其他一些柏林愛樂團員,穿戴整潔地騎著腳踏車到柏林愛樂廳上下班,或是以地鐵通勤……。這些在藝術領域成就不凡的人,他們過的生活竟是如此平實。歐洲有許多全額獎學金音樂營,這些音樂營讓優秀的學生們互相交流,我不僅學習到專業上的知識,對我影響更多的是他們的價值觀。
沈:
可不可以淺談一下柏林的音樂環境對你的影響?
吳:
對我來說最震撼的就是音樂會的質與量。因為在柏林藝術大學時跟隨柏林愛樂中提琴家Ulrich Knörzer學習,所以我很幸運地有很多聽柏林愛樂的機會。柏林這個城市幾乎每天都有世界級的音樂會,我剛到柏林時,我把自己重新設定為零,幾乎每天聽音樂會,盡可能把自己打開,讓各種詮釋作品的可能性進來,在需要的時,這些東西再藉由我自己的方式轉化出去。
沈:
你一路走來似乎都很順利,在你的學習上有什麼轉折嗎?什麼是你的動力,讓你在柏林競爭這麼激烈的「一級戰區」中,取得一席之地?
吳:
所有人都不會把失敗的經驗寫在履歷上。從柏林藝術大學藝術家文憑(Diplom)畢業後,我並沒有得到直升最高演奏家文憑(Konzertexam)的資格。當時我真覺得天要塌下來了。我好好地反省了自己的不足,並且對一直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資源,由衷地心生感謝。
一個月後,我去瑞士的琉森音樂節(Luzern Musik Festival),結識了我攻讀Konzertexam的教授Diemut Poppen,她聽到我的演出後很是欣賞,於是打了通電話給校長,特別為我安排入學考試,讓我成了她的學生,她的教學方法非常直接強硬,與之前教授常常以「建議、討論式」的方法極為不同。這樣的教學,強化了我一直以來因為走中庸路線而沒什麼張力的演奏方式,這也讓我在激烈的樂團團員甄選時,能夠脫穎而出。有時幸與不幸在當下很難判定,往往不是我去決定我要什麼,唯一能做的只有盡力,其它順從天意。相信只要帶著感謝的心,下一步的路往往就會在腳邊亮了起來。
沈:
你現在身為全德國交響樂團中唯一一位台灣籍中提琴終身團員,回溯過去這段求學經歷,到今天成為一位專業的樂團中提琴手,你可不可以談談你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給莘莘學子們,一些建議?
吳:
「不要害怕去嘗試」是重要關鍵。如果不去試,機會就是零。從台灣到德國,我買的是單程機票。當時臺灣留德風氣並不盛,所以也沒有太多借鏡。我記得留學德國前,有先來旅遊看看情況,當時我的德文並不好,在餐廳跟侍者要奶油,講了半天對方都聽不懂,最後還是得以英文解釋,那次真是糗到極點,整桌的台灣人看著我,不知道我在堅持什麼,講了自己也不明瞭的話,最後發現只是要一個奶油。
就這樣,藉由每一次的嘗試,我瞭解到自己究竟在什麼位置上,我試著從每一次的失敗中,瞭解這個事件帶給我的教訓,常常是在敗得最慘的例子中,得到的經驗是最深刻的(笑),原來失敗也是一種禮物。剛來德國我用「好好累積經驗」的心態報考樂團實習團員甄試。在柏林藝術大學求學期間,就是在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實習。後來發現計畫趕不上變化,相信做好每個當下,適合的路就會打開在眼前。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7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
德國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終身團員
沈雕龍(以下簡稱沈):
可以先談談你在台灣所受的音樂教育嗎?
吳佩宜(以下簡稱吳):
我在高雄出生,從小起媽媽就帶我去嘗試各種才藝,包括鋼琴。鋼琴啟蒙老師發現我的音感很好,鼓勵我考音樂班,當時音樂班競爭激烈,我個性好強,每逢術科期末考前都要練琴到半夜兩、三點,到了期末考還要為學科熬夜唸書,許多同學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沈:
你為什麼會選擇柏林藝術大學呢?
吳:
雖然我從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時的中提琴成績是第一名,我還是對這個樂器沒什麼信心。當時報考了七家音樂院,最後選擇柏林藝術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柏林愛樂團員Ulrich Knörzer,因為歐洲習琴重視的是你跟「哪個教授」學習?而不是哪間學校畢業的。另一方面,在大城市能擁有更多音樂會、博物館、音樂節等豐富的公共資源。
沈:
你覺得德國音樂學院的教育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吳:
德國音樂學院主修沒有期末考(笑)!但是每隔幾週就會有公開的班級音樂會,班級音樂會都是免費入場的,所以會有一些愛好音樂的觀眾前來聆聽。結束的時候不會有考試成績,學生自己衡量自己能夠發揮的程度,同時也讓主修老師換個身分,以觀眾的角度,來理解學生。上個別課時有人旁聽也是很正常的事,學生也可以去旁聽別的教授的個別課,用不同的角度與方法來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
沈:
可以談一談你在柏林求學期間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吳:
我記得第一次去聽的音樂會是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與范格羅夫(Maxim Vengerov)在柏林愛樂廳的演出。我想要買開演前的優惠票,但是現場都賣完了,我呆呆地站在入口處,那種失落的心情到今天都忘不了。開演前最後幾分鐘有位德國女士問我:「你是不是要票?我的朋友沒來,這個票可以送你!」一時我還沒反應過來,另一位德國人衝過來說,他要買這張票。這位德國女士緩緩的說:「可是我先問了這位小姐」,然後就把票送給了我。當我坐在原來是貴賓席票價上百歐元的柏林愛樂廳聆聽時,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
在柏林唸書時,我經常看到我的教授和其他一些柏林愛樂團員,穿戴整潔地騎著腳踏車到柏林愛樂廳上下班,或是以地鐵通勤……。這些在藝術領域成就不凡的人,他們過的生活竟是如此平實。歐洲有許多全額獎學金音樂營,這些音樂營讓優秀的學生們互相交流,我不僅學習到專業上的知識,對我影響更多的是他們的價值觀。
沈:
可不可以淺談一下柏林的音樂環境對你的影響?
吳:
對我來說最震撼的就是音樂會的質與量。因為在柏林藝術大學時跟隨柏林愛樂中提琴家Ulrich Knörzer學習,所以我很幸運地有很多聽柏林愛樂的機會。柏林這個城市幾乎每天都有世界級的音樂會,我剛到柏林時,我把自己重新設定為零,幾乎每天聽音樂會,盡可能把自己打開,讓各種詮釋作品的可能性進來,在需要的時,這些東西再藉由我自己的方式轉化出去。
沈:
你一路走來似乎都很順利,在你的學習上有什麼轉折嗎?什麼是你的動力,讓你在柏林競爭這麼激烈的「一級戰區」中,取得一席之地?
吳:
所有人都不會把失敗的經驗寫在履歷上。從柏林藝術大學藝術家文憑(Diplom)畢業後,我並沒有得到直升最高演奏家文憑(Konzertexam)的資格。當時我真覺得天要塌下來了。我好好地反省了自己的不足,並且對一直以來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資源,由衷地心生感謝。
一個月後,我去瑞士的琉森音樂節(Luzern Musik Festival),結識了我攻讀Konzertexam的教授Diemut Poppen,她聽到我的演出後很是欣賞,於是打了通電話給校長,特別為我安排入學考試,讓我成了她的學生,她的教學方法非常直接強硬,與之前教授常常以「建議、討論式」的方法極為不同。這樣的教學,強化了我一直以來因為走中庸路線而沒什麼張力的演奏方式,這也讓我在激烈的樂團團員甄選時,能夠脫穎而出。有時幸與不幸在當下很難判定,往往不是我去決定我要什麼,唯一能做的只有盡力,其它順從天意。相信只要帶著感謝的心,下一步的路往往就會在腳邊亮了起來。
沈:
你現在身為全德國交響樂團中唯一一位台灣籍中提琴終身團員,回溯過去這段求學經歷,到今天成為一位專業的樂團中提琴手,你可不可以談談你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給莘莘學子們,一些建議?
吳:
「不要害怕去嘗試」是重要關鍵。如果不去試,機會就是零。從台灣到德國,我買的是單程機票。當時臺灣留德風氣並不盛,所以也沒有太多借鏡。我記得留學德國前,有先來旅遊看看情況,當時我的德文並不好,在餐廳跟侍者要奶油,講了半天對方都聽不懂,最後還是得以英文解釋,那次真是糗到極點,整桌的台灣人看著我,不知道我在堅持什麼,講了自己也不明瞭的話,最後發現只是要一個奶油。
就這樣,藉由每一次的嘗試,我瞭解到自己究竟在什麼位置上,我試著從每一次的失敗中,瞭解這個事件帶給我的教訓,常常是在敗得最慘的例子中,得到的經驗是最深刻的(笑),原來失敗也是一種禮物。剛來德國我用「好好累積經驗」的心態報考樂團實習團員甄試。在柏林藝術大學求學期間,就是在柏林音樂廳交響樂團(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實習。後來發現計畫趕不上變化,相信做好每個當下,適合的路就會打開在眼前。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7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