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

秦末漢初戰亂,民生經濟嚴重破壞,民不聊生,但經過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141)和其父文帝劉恆在位的「文景之治」,以黃老思想為施政骨幹,蕭規曹隨、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國勢到武帝初期已呈現出空前富足和平的景象。

陽陵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北方咸陽,是景帝的陵寢,也是目前西漢帝王陵中,發掘最深入的一座,其中的墓葬俑群,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氣氛。文景之治在政治與法律制度上,都一舉扭轉了秦朝法家的繁政苛刑,使人民不但生活富足,精神也得到舒緩解放。

以墓葬俑的製作風格為例,和照真人比例塑造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漢景帝陵墓的陪葬俑尺寸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氣勢乍看下雖不甚威武堂皇,但相較秦俑剛硬的線條和肅殺的軍陣之氣,漢俑的線條明顯柔和許多,表情多呈現溫和的微笑,兼有怒哀樂等多樣化情緒,表情極生動逼真,身體姿態也趨於輕鬆多元,除站姿,還有行走、俯視仰望等動態。




漢俑的製作技術基本上與秦俑不同,秦俑的衣甲是一併塑造在俑身上,但漢俑分成塑衣式和著衣式兩種,塑衣式的衣物以塑形和釉彩直接在俑身上呈現,數量較少。此次的展品中有四件塑衣式男女侍俑,皆為一級文物。著衣式俑的衣物、甲冑都是仿實物製作後,再行穿戴到俑上,為方便穿戴衣甲,手臂另外用木頭刻製,待著衣後再行安裝,這類俑占出土大宗。因為長期掩埋,木質和紡織品的部分都已朽壞消失了,但此次有兩件武士俑出土時還保有部分衣物殘片,為一級文物。

此外,漢俑的題材也更加豐富,人俑出現了秦俑未見的女俑與宦官俑;家畜俑製作精良且種類繁多,造型古樸有趣,數量龐大,充分表現當時畜牧業的發達和漢朝陶塑工藝的水準;還有大量陶倉、瓦當等建物的模型或構件,以及食器、飾品、燈具等生活用具……皆為漢代生產技術進步、人民生活自在富足的真實寫照。

台北歷史博物館此次與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漢陽陵博物館合作,精選漢陽陵出土文物兩百餘組件,呈現陽陵發掘出土的場景與漢代生活豐富的面相,引領觀眾品味漢代藝術溫文質樸的美感,是展即日起展至9月27日。

【典藏古美術2009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