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因緣95年:追憶王世襄

中國當代著名的學者、收藏家與文物鑑賞家王世襄,於年前病逝北京,享年95歲。作為文化的守護者,他在戰後出任清點文物機構的要職,搶救重要國寶,使之不致外流。作為研究與鑑定文物的學者,他在繪畫、家具、建築、傳統工藝、民間遊藝等皆有精深造詣,《明式家具研究》一書問世,奠定他在國際學術的地位,被稱為繼郭沫若的青銅器、沈從文的服裝史之後,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經常被人們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玩即學,學亦玩,是他賞玩文物的境界,但是要「玩」出前無先輩之論、後無來者的世紀絕學,百年僅有一人。

中國第一玩家─王世襄,2009年11月28日9時25分病逝於北京,享壽95歲。 儘管他的遺體隨即在隔日進行火化,但人們對他一生孜孜於「玩物」而不改其志的研究奉獻精神,卻沒有因他的肉體在烈火中灰飛煙滅而消失,反而更加懷念他率性任真的玩家風範。

玩物因緣95年:追憶王世襄

追繳流散國寶不遺餘力

王世襄的出身儘管算不上家世顯赫,但祖上三代皆屬書香門第,卻是毫無疑義的。他的伯祖父王仁勘是光緒丁丑年的狀元,父親王繼早年曾留法,與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是南洋公學的同學,民國時期亦曾出任駐墨西哥、古巴等國的公使。少年時期無憂無慮的生長環境,讓王世襄逐漸「養」出「玩」物的嗜好,彼時不僅家中有私塾老師教授經史詩詞,奠定他深厚的文史基礎,同時由於小學與中學皆就讀於美國人所興辦的學校,因此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考入燕京大學後,王世襄「燕市少年」的玩家習性似乎更加鋒芒畢露,不僅初修醫預科的成績幾近「滿江紅」,而被迫得改修文科才勉強保住學籍,甚至在文學院修課期間,王世襄還有過臂上架大鷹、懷裡揣蟈蟈罐進入教室上課的驚人舉動,期間一度因蟈蟈的鳴叫聲過度喧擾,而引起授課老師鄧之誠的惱怒,遂將他趕離教室,這樣的畫面不禁令人莞爾。

走過年少輕狂,1939年王世襄敬愛的母親過世後,他倏忽體悟自己一事無成,萬分愧對母親,從此收起玩心,並於同年考入研究院,專心於學業,也開啟他學術上的研究道路。其實,王世襄的年少生活儘管我行我素,但血液裡卻流淌著大是大非的民族氣節。舉例來說,1945年王世襄在馬衡與梁思成的共同推薦下,擔任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轄之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的平津區助理代表時期,前後就參與了六批重要文物的搶救和接收工作。

玩物因緣95年:追憶王世襄

其中,諸如任職禪臣洋行經理的德籍商人楊寧史,利用淪陷時期在河南等地收購的古代青銅器127件和古兵器136件、曾任袁世凱大總管的郭寶昌觶齋藏瓷422件、末代皇帝溥儀存於天津張園保險櫃中的珍貴文物共計21匣1,085件、一度被日本偽滿州國定為國寶之原屬「存素堂」朱啟鈐購自恭王府舊藏絲繡珍品約200件、美軍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收日人原田與稅田贈予美軍的宋元明清瓷器50件、以及被日軍運往東京的嘉業堂劉承幹(劉墉之孫)所藏善本在內的古籍共3萬4,970冊。這批珍貴文物包括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北宋〈汝窯青瓷〉、宋高宗書馬和之畫〈後赤壁賦圖〉、宋〈緙絲崔白「三秋圖」〉等大陸一級文物,如今能安然保存於北京故宮繼續供後人觀賞,全賴當初王世襄的積極任事,否則這批國寶恐怕早已流落市場任人就地喊價。

明式家具研究的一代宗師

提起王世襄,最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第一印象,大概非明式家具研究莫屬。王世襄投入明式家具的研究時間,至少就花了二、三十年的功夫,他對家具研究的態度首重實物的鑽研,研究動機的濫觴則為就讀大學時期,因一位任教於輔仁大學的德籍教授艾克醉心明式家具的影響,頓然引動他對家具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