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漲不跌,一刀剖開田黃

也許田黃在一般人眼裡,只不過是顏色豔嫩、質地凝潤的美麗石頭,但對於雅愛壽山石的收藏家來說,田黃可絕對是比黃金、乃至鑽石都還珍貴異常的人間至寶。

2月25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田黃賦──百方田黃珍藏展」,堪稱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田黃收藏盛事。這項展覽之所以吸引眾多觀眾前往參觀,原因之一,當然是該批田黃悉數出自日盛企業集團總裁陳國和的收藏,然而更重要的是,該批田黃收藏不僅包羅印材、雕件等題材豐富的珍稀田黃,同時,部分田黃作品更因係出名家之手或曾屬知名藏家的舊藏,故而在美質良工與文化價值的雙重吸引下,又一次引起古玩界對田黃鑑賞的高度好奇。

由日盛總裁陳國和所提供的「田黃賦──百方田黃珍藏展」,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田黃收藏盛事。攝影/陳啟正。


壽山溪流經的水田中 無脈可尋稱奇石

田黃受世人青睞其實已然是明末清初以後的事,光緒年間施鴻寶所著的《閩雜記》即載:「明末時有擔穀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愍公(按:即明萬曆進士曹學佺,福建侯官人,曾任四川右參政、按察使。)見而奇賞之,遂著於世。」上述的黃石當即指田黃,只是田黃為何會與擔穀入城的農民扯上關係,無論這則史料的真實性如何?卻都具體說明了田黃石特殊獨有的出礦背景。

成書於同治年間的《葭跗草堂集》,該書作者郭柏蒼曾在〈遊九峯壽山芙蓉三山記〉言及:「壽山石以『田石』為第一,產於山田,無根而璞,耕者偶得之,結氣暖故隆寒而不泐。」又據民初陳子奮所著的《壽山印石小誌》載:「田石,產壽山溪一帶之水田中。溪長九里,沿溪之田,經其水流浸漬者,方產石,橫闊凡數丈。有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之分。」綜合以上資料可知,田黃雖屬壽山石一類,但因為田黃根本沒有礦脈可循,只能從壽山溪流經的水田中挖掘而得,再加上田黃因受溪水與土壤的長期浸潤沉積,故其質地溫潤凝膩,因而備受印石玩家的珍寶。

正因為田黃只出自壽山溪流經的水田區域,因而過去田黃的開採大多只在當地水田收割之後,農民於閒暇之際的副業生產。換句話說,田黃一方面受先天礦源的局限,另一方面石農所能挖掘的作業時間也不是很長,因此田黃的產量素來相對稀罕,也難怪早自乾隆年間,坊間即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說法。事實上,無脈可循的田黃,往往必須掘地一、二米深,方能找到它的蹤跡,而且田黃石的形狀一般多呈鵝卵狀,再加上能成大料的田石本來就不多見,因此可以裁成高大方正的絕佳美料更是殊少難得,故尤為收藏家所貴重。


皇家貴冑也瘋狂 最抗跌的案頭珍玩

田黃質地細膩,肌理隱含蘿蔔細紋,而且多數有紅格與石皮。然而因具體產地的遠近差異,田黃彷彿又有些許的特徵變化。其中,產自上坂的田黃多數色澤偏淡,惟質地通靈嬌嫩,顯得清麗淡雅;而掘自中坂的田黃,不僅質地純淨,而且色澤濃豔,為田黃質地最佳者,特別是少數靈透如凍的田黃凍,更是精良中的精良;至於下坂田則多數石質凝結、色澤沉穩,予人典雅堅實的視覺觀感。

上述三坂所出產的田黃,因為所占數量相對較多,而且樣貌變化也多,因此坊間多數人並不會細究它們的真正區別。只有產自下坂以下的田石,或因為質地稍遜,部分藏家才會別以諸如堆下田、滑溜田、九友田、溪管田乃至葫蘆田等名稱呼之。除此之外,田黃的顏色雖為黃色,但個別深淺的差別不能說不小,舉例來說,田黃因顏色的不同,實際上既有黃金黃、橘皮黃、枇杷黃、桂花黃、雞油黃、熟栗黃的不同呈色,甚至也還有白田、紅田乃至黑田的不同顏色品種。總而言之,田黃的「黃」嚴格來說應該只是一種顏色概念。但話又說回來,田黃既稱田黃,當然首重它的顏色必須是黃,即使有諸如銀裹金、金裹銀等不同顏色分布者,也必須講究對比鮮明的視覺美感。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23期《典藏‧古美術》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