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PHOTO日本攝影現場
從相片的發明到問世,從被認可為獨立藝術(合理性來自於社會、經濟消費的擴張使其普及),攝影已改變過去寄居在次階於繪畫的地位,扭轉、顛覆藝術世界,或更明確是針對繪畫的理解與秩序的補充。攝影的特性使其獨立於藝術學門,然台灣藝術市場看待攝影,仍未若國際視其獨立性的尊重看待,如何讓攝影藝術的觀念更普遍的傳達和彌補認知上的懸缺,即是此次以單一攝影媒材為主,首屆「台灣攝影藝術博覽會」(TAIWAN PHOTO 2011,簡稱TAIWAN PHOTO)設立的用意。如同大會執行委員會會長邱奕堅於開幕時所強調:期許藉由展會平台,將台灣攝影藝術現況展示推廣、傳達和攝影藝術教育普及需求的議題,引入攝影在國際的現況,讓台灣理解自身和國外的差異,在提供國際平台的願景下,更有高比例的日本畫廊共襄盛舉。
漫遊日系觀景窗
Photo Classic的經營者山崎信(Shin Yamazaki)過去服務於Photo Gallery International(簡稱PGI),並曾於多所攝影相關美術館負責修復工作,去年他創立Photo Classic專營攝影藝術,除結合他過去畫廊經驗的累積,畫廊也同步經營「山崎塾」,傳授打樣、攝影保存、暗房技術等知識、技術傳播,山崎對於攝影知識的研究與傳遞有著深沉的使命感,尤其面臨攝影數位化時代的衝擊,這同樣反映Photo Classic在會場上的展品展示。山崎熱情地從精美的裝箱中取出攝影術發展初階段的錫版(tintype)展示,成為參觀者親手觸及攝影歷史的途徑,在展品的選擇上山崎從縱向(歷史性)與橫向(國際性)的交疊選擇,呼應「TAIWAN PHOTO」提供國際視野的信念。包含展出具有紀實與社會寫實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首位亞洲社員—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的作品《緬甸,1970-78》(Burma,1970-78),懸崖上巨石與渺小祈禱的喇嘛比例,顯露寓言與超現實式的色彩,具有無形與有形力量拉扯的張力,他掌握了馬格蘭式敏銳的社會紀實性,但仍保有細膩的詼諧觀察,以及人道與平等客觀的視野詮釋。
而MEM畫廊則提供如以私我扮裝聞名的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澤田知子(Tomoko Sawada)等日本當代攝影前衛展品,另也展出以網誌「浮遊日記」聞名的東京漂浮少女—林夏海(Natsumi Hayashi)作品,她於今年開始在東京進行「浮遊拍攝計畫」,面對當代生活的緊迫與壓力,她藉由脫離地心引力控制的瞬間,讓觀者感受掙脫束縛的自由。而於2009年成立的禪攝影藝廊(Zen Foto Gallery),由英國收藏家皮爾森(Mark Pearson)所創立,專注日本和海外攝影經營(特別是中國部分),囊括新生代與經典的跨度。此次來台參展的中矢昌行(Masayuki Nakaya),以愛貓與妻子的題材,鋪陳日本從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私寫真」傳統外另一細膩的詮釋,在至今最完整的一個寫真系列「Nekopathy」中,除生活深層與自剖的真實強度外,將寫實性銜接了荒謬與幽默,他和愛貓、妻子共居於東京目黑區的小公寓中,貓與妻子兩項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說是生活的全部),這是中矢私生活的獨白,也更是在日常看似平淡裡製造的浪漫。日前剛在台出版攝影集的森榮喜(Eiki Mori)的「Tokyo Boy Alone」系列,以耽美青春的少男肖像拍攝為主軸,透明、爽淨,卻又具無法觸及的無奈距離,產生後勁強烈的孤獨感。
皮爾森攝影市場經營談
台灣攝影環境就攝影專業科系、攝影博物館的成立等項目而言不若日本健全,對於專業攝影美學觀念的不普及,也造成台灣在推動攝影藝術市場和說服藏家正視攝影這項媒材,較易遇到懷疑與阻礙,而在日本健全體制發展下的日本攝影又呈現如何的發展現況?體制健全與市場表現的連結有多直接?禪攝影藝廊經營者皮爾森意外選擇對日本攝影市場持保留態度(甚至有些悲觀),雖然日本攝影有脈絡清晰的歷史與豐富的藝術表現,更有相較於台灣的發達、健全的攝影藝術教育體系,但由於日本經濟的停滯成長,日本藝術市場持續的限縮,攝影在日本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排除於當代藝術主流的範疇中,這造成攝影藝術價值的認識仍有形、無形的被隱藏,日本本土的藝術市場規模較小,日本藝術家要存活開拓海外市場是必須的,而要被日本市場認可,揚名於海外後才被國內認可幾近是日本藝術家的慣例。而攝影書(photobooks)的販售在日本也是攝影畫廊經營重要的項目,並在日本有悠久的出版傳統,皮爾森強調由於日本民眾的文化素養平均整齊,攝影書成為他們可以平價獲得藝術欣賞的途徑,他較為擔憂倒是在出版數位化時代,強調手感與質地的攝影書籍該如何找到生存與延續的出口。皮爾森是具有藝術家性格的畫廊經營者,因此他選擇攝影家通常會以自身判斷而非市場潛力,這也是他從收藏家轉化到經營者,更有主動與影響性的轉變,他同時分享他接觸日本與中國攝影作品的風格差異,很明顯的反應國家的發展現況,中國的作品通常具有野心和侵略性(如同中國經濟起飛的擴張階段),而日本則是細膩而平穩的風格。皮爾森的敘述,呈現了一位英國人在日本經營攝影畫廊的第三方觀點,在攝影數位化、普遍化的發展浪潮,以及影像所承載的內容重要性,逐漸超前技術的苛求,TAIWAN PHOTO的出現,的確為台灣攝影界引薦值得參照的範示,攝影的理想國仍是要追尋的,但在拿到理想國門票後也許才是考驗的進行式。
漫遊日系觀景窗
Photo Classic的經營者山崎信(Shin Yamazaki)過去服務於Photo Gallery International(簡稱PGI),並曾於多所攝影相關美術館負責修復工作,去年他創立Photo Classic專營攝影藝術,除結合他過去畫廊經驗的累積,畫廊也同步經營「山崎塾」,傳授打樣、攝影保存、暗房技術等知識、技術傳播,山崎對於攝影知識的研究與傳遞有著深沉的使命感,尤其面臨攝影數位化時代的衝擊,這同樣反映Photo Classic在會場上的展品展示。山崎熱情地從精美的裝箱中取出攝影術發展初階段的錫版(tintype)展示,成為參觀者親手觸及攝影歷史的途徑,在展品的選擇上山崎從縱向(歷史性)與橫向(國際性)的交疊選擇,呼應「TAIWAN PHOTO」提供國際視野的信念。包含展出具有紀實與社會寫實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首位亞洲社員—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的作品《緬甸,1970-78》(Burma,1970-78),懸崖上巨石與渺小祈禱的喇嘛比例,顯露寓言與超現實式的色彩,具有無形與有形力量拉扯的張力,他掌握了馬格蘭式敏銳的社會紀實性,但仍保有細膩的詼諧觀察,以及人道與平等客觀的視野詮釋。
森榮喜Eiki Mori|Tokyo Boy Alone c-print 10x12inch Courtesy of Zen Foto Gallery, Eiki Mori
而MEM畫廊則提供如以私我扮裝聞名的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澤田知子(Tomoko Sawada)等日本當代攝影前衛展品,另也展出以網誌「浮遊日記」聞名的東京漂浮少女—林夏海(Natsumi Hayashi)作品,她於今年開始在東京進行「浮遊拍攝計畫」,面對當代生活的緊迫與壓力,她藉由脫離地心引力控制的瞬間,讓觀者感受掙脫束縛的自由。而於2009年成立的禪攝影藝廊(Zen Foto Gallery),由英國收藏家皮爾森(Mark Pearson)所創立,專注日本和海外攝影經營(特別是中國部分),囊括新生代與經典的跨度。此次來台參展的中矢昌行(Masayuki Nakaya),以愛貓與妻子的題材,鋪陳日本從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私寫真」傳統外另一細膩的詮釋,在至今最完整的一個寫真系列「Nekopathy」中,除生活深層與自剖的真實強度外,將寫實性銜接了荒謬與幽默,他和愛貓、妻子共居於東京目黑區的小公寓中,貓與妻子兩項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說是生活的全部),這是中矢私生活的獨白,也更是在日常看似平淡裡製造的浪漫。日前剛在台出版攝影集的森榮喜(Eiki Mori)的「Tokyo Boy Alone」系列,以耽美青春的少男肖像拍攝為主軸,透明、爽淨,卻又具無法觸及的無奈距離,產生後勁強烈的孤獨感。
皮爾森攝影市場經營談
台灣攝影環境就攝影專業科系、攝影博物館的成立等項目而言不若日本健全,對於專業攝影美學觀念的不普及,也造成台灣在推動攝影藝術市場和說服藏家正視攝影這項媒材,較易遇到懷疑與阻礙,而在日本健全體制發展下的日本攝影又呈現如何的發展現況?體制健全與市場表現的連結有多直接?禪攝影藝廊經營者皮爾森意外選擇對日本攝影市場持保留態度(甚至有些悲觀),雖然日本攝影有脈絡清晰的歷史與豐富的藝術表現,更有相較於台灣的發達、健全的攝影藝術教育體系,但由於日本經濟的停滯成長,日本藝術市場持續的限縮,攝影在日本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排除於當代藝術主流的範疇中,這造成攝影藝術價值的認識仍有形、無形的被隱藏,日本本土的藝術市場規模較小,日本藝術家要存活開拓海外市場是必須的,而要被日本市場認可,揚名於海外後才被國內認可幾近是日本藝術家的慣例。而攝影書(photobooks)的販售在日本也是攝影畫廊經營重要的項目,並在日本有悠久的出版傳統,皮爾森強調由於日本民眾的文化素養平均整齊,攝影書成為他們可以平價獲得藝術欣賞的途徑,他較為擔憂倒是在出版數位化時代,強調手感與質地的攝影書籍該如何找到生存與延續的出口。皮爾森是具有藝術家性格的畫廊經營者,因此他選擇攝影家通常會以自身判斷而非市場潛力,這也是他從收藏家轉化到經營者,更有主動與影響性的轉變,他同時分享他接觸日本與中國攝影作品的風格差異,很明顯的反應國家的發展現況,中國的作品通常具有野心和侵略性(如同中國經濟起飛的擴張階段),而日本則是細膩而平穩的風格。皮爾森的敘述,呈現了一位英國人在日本經營攝影畫廊的第三方觀點,在攝影數位化、普遍化的發展浪潮,以及影像所承載的內容重要性,逐漸超前技術的苛求,TAIWAN PHOTO的出現,的確為台灣攝影界引薦值得參照的範示,攝影的理想國仍是要追尋的,但在拿到理想國門票後也許才是考驗的進行式。
中矢昌行Masayuki Nakaya|Nekopathy c-print 11x14inch Courtesy of Zen Foto Gallery, Masayuki Nak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