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獨遊巴黎

紐約時報新視界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一個人,獨享這座城市不可勝數的性感細節
早春,我一個人在巴黎。
坐在有八十七年歷史的蒙馬特裝飾藝術風格小館,左手邊是一名隱身在報紙後方的白髮婦人,右手邊則有一對男女邊吃開胃菜邊調情。
在巴黎,人很容易活於當下,品嘗當下。為什麼?是什麼樣的魔法把平凡的活動變成了特別的消遣,把步行過橋或拆開奶油包裝變成了值得細細咀嚼的享受呢?
在紐約,我的動作總是迅速確實;在巴黎,我慢條斯理,像琴師拉弓一樣,溫柔對待叉子上的生蠔,時間似乎慢了下來。這不只是因為我人在巴黎,也因為我一個人在巴黎。
這座城市有不可勝數的性感細節─圖紋、質感、色彩、聲音。當你與旅伴閒聊或討論行程,這些細節可能被稀釋,甚至被忽略,但獨遊時,它們就是巴黎送給你的禮物。
其實,「獨行探索」在巴黎已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邊走邊觀察是了解一座城市、接近一個時代的理想方法。法國詩人波特萊爾在詩中提出「漫遊者」(Flaneur)一字,把漫遊者定義成充滿熱情的觀察家,喜歡「在柏油路上採集研究自然植物」,德國哲學家班雅明也為文討論過漫遊的意義。
如果有機會獨自重遊巴黎,不妨掠過幾個著名的景點,騰出時間,即興探索。以漫遊的精神而說,日常生活的每一樣事物─不只是博物館的展覽品,都值得細心觀察。
本著這樣的精神,我在巴黎的每一天早上,都不確定要往哪一個方向走,只是憑著粗淺的法語隨意亂逛。
一個周四,我決定往北走,遠遠見到聖心堂屹立在高處。我沿著馬路走了大約一公里,充滿生活氛圍的街道賣著日常吃食,我忍不住盤算等一會兒的野餐要吃什麼。
蒙馬特以南、巴黎歌劇院以北之間,現在被稱為SoPi,雞尾酒吧林立,吸引放蕩不羈的中產階級。我喜歡這一區,它保有少許中世紀的市井味道,在那個時代,巴黎一定是漫遊的理想之地。
走過逐漸出現人氣的咖啡館和水果攤,一家店外的遮陽棚下擺著一桌乳酪,吸引我離開了人行道。幾個老先生正在跟老闆閒聊。乳酪包裝紙是藍白素描,畫了腳踩鮮花的擠牛奶的少女,真漂亮,光是這張包裝紙,就讓我想掏出歐元。
又有一個狂風大作的上午,我沿著塞納河左岸朝西漫步。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的玻璃高牆外,橡木和櫻桃樹恣意挺拔,一旁的露天小咖啡館是遠觀艾菲爾鐵塔的絕佳地點。
巴黎充滿公共空間,在巴黎的最後一個清晨,我推開杜樂麗花園的鐵門,綠椅閃著露珠光芒,微風吹拂著紅色及紫色的鬱金香,四周靜得可以聽見噴泉的水花聲,那是一個人獨遊巴黎才能聽到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