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蟳的滋味:我對母親的思念



小時候,老家是一方窄窄的三合院。百年的老屋,每逢大雨颱風,塵泥滲漉,雨輒下注。在大雨滂沱、陰風怒號之際,彷彿百歲人瑞獨自屹立於淒風苦雨中,一夕之間隨時可能頹圮傾倒。屋內東擺臉盆西置水桶,叮叮咚咚,每每雨水在空中翻滾跳躍,趁機鑽進屋瓦空隙,沾了一身的泥,落到閣樓擋雨的棚布,積累愈多,沿著隔板滴落睡在舊床上的小子口中,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情景如實重現。小子被帶有泥土味的雨水滋味驚醒,沒有賞味的閒情逸致,只覺周遭的蚊蚋聲甚是擾人,身上無數隆起的紅豆可為明證。
起床後,微雨輕飄。母親若是返家,大廳中總是有兩、三對的鱟,母大公小,在廳堂中筆直晃蕩,發出「叩、叩、叩」的聲響,直到牴觸牆壁,背殼無法前行,六對腳仍然不住地往前划行,小子看牠賣命的樣子值得同情,於是伸手握住尾刺上提,轉個九十度再放下。鱟見得前方得空,迅速歡欣的向前急奔。
廳堂外,擺著一個大桶,母親將塑膠籃中的蟳一隻隻的抓出,用父親到山裏割下的芒草,迅捷的將蟳沿兩螯後背綑綁。可是蟳螯威猛,每每不慎被蟳夾傷手部,為鱟刺刺中腳側,頓時血流如注,將身子半蹲,拿著平時慣用的白花油,往傷口滴注,藥水刺激了傷口,表情扭曲而痛苦,只是為了迅速的恢復傷勢,以便不停的勞動,不管是山裏的農作,還是海裏的捕撈,她總是強自忍耐其中的酸苦。
硬蟳價昂,交由父親載至金城市場販賣。軟蟳價賤,每每加入蒜末熱煎,香氣撲鼻,配飯極適合,除了蟹胃、蟹心、蟹腸、蟹腮,其餘蟳體幾乎啃食殆盡。偶有已死的硬蟳,價格大落,便做為孩子們營養的補給。
如果母親未回,便站立於門口等待,望著那空中斜斜飄落的雨水,等待她的歸來。或是沿著朝向海邊的路前行,詢問站崗的士兵,當時需要辦蚵民證才能通過崗哨下海,年幼的我只能在一旁等待。後來崗哨撤除,我也已經長大,才能坐在海灘上,望著她時常逡巡的潮間帶,有時遠遠瞧見彼此的身影,身子微側,雙手揮揚,就能確知彼此的存在。
十八歲以後赴臺求學,宿舍公共電話前大排長龍,只為插進電話卡,然後迅速地留下問候的話語,每日不曾間斷。每年寒暑假,同學規畫出遊,一如既往,我默默地買機票回家,在票價高昂下,一年兩次的往返已是極其奢侈之事。那幾年中,突然發覺村子裏起了極大的變化,幼年時期年富力強的長輩,身形漸趨駝背,而後彷彿病魔突然肆虐,過不多時,就耳聞某家某人過世。最終,歲月斑駁的痕跡,也逐漸蝕刻到母親的臉上、髮上、氣味上,甚至是聲口呼吸上,這一切,都發生在不經意的時光遞嬗中。更要緊的是,我察覺到我們母子倆身分的互換,過去我在老家等她從海邊歸來;現在換成她在金門等我每年寒暑從臺灣返家。後來出了社會,我一直從事同一個工作,除了興趣所向,這也是唯一一個職業,能讓我保有大量時間回家。
後來在桃園購屋居住,當時中華電信的全國有線電話一律市話計價,省去長途話費的高昂,我添購了一架專門播回家的黑色電話,從每天晚上的交談中,我明白故鄉的寒暑改易,村子裏的生死興衰。母親每一、兩個月要赴臺回診,那時彼此的角色再次互換,寒暑假她等待我回家,平時我等待她前來,等待從單方到各占一半。每一次健康的到來,便是家族團聚的時刻,每每送到機場候機室,離別的剎那,便是期待再見的時刻。每一次鬼門關的跨越,都代表危機的暫時消除,電話中的母親氣息也日漸衰弱。
那年母親將煮熟的紅蟳米粉冷凍後,宅配到家裏,偌大一箱,裏面全是新鮮而熟悉的氣味,平生節儉的母親,頭一遭將如此多可賣錢的食物寄送過來。心中除了感動,也立下心願要更加努力。這幾年在漫天硝煙的人生戰場上,總是走得跌跌撞撞、搖搖晃晃,既無傲人的背景,也沒有絲毫可以藉以傲人的驚人成就。如果說還沒被現實征服,依舊堅持自己的理想,心中那原初的奮鬥與學習的動力,就在那年幼失學,卻終身努力不懈的母親身上。沒料到的是,那也是我最終一次嘗到那懷念的紅蟳的滋味。
再過兩個月,母親回診,到院前的感冒極為嚴重,手足間輪流照顧,情況還是不妙。當醫師說要用最強力的抗生素的那晚,在加壓病房中,通宵陪伴,好不容易熬到了早上,原以為難關已過,心中大石放下大半,於是回家沐浴,準備返校請假。只是沒料到電話那頭傳來壞消息,急忙趕回醫院,母親見到我來,憔悴的臉,游絲般的氣息,只依稀吐出幾字:「你怎麼沒去上班?」在生命最艱困的關頭,她仍然只想到自己的子女。其後,依照她先前的意願,排除插管等侵入式的治療,搭機返回那片她日思夜想的土地,在醫院中接受親人探訪。母親生前為了傳統的祭祀儀式,從未受洗,直到臨終前神父來到,滿心喜悅地接受儀式,最後安然地往生。
緊接著料理後事,以及一連串的風波。那段時間,雖然她已離世,可是感覺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當諸事告一段落,精疲力竭的返回臺灣,接著將近兩周的時間,每夜見到房中的那具黑色電話,可是卻再也通不了任何信息,如同余光中的母難日以及鄉愁詩中訴說的情感,母逝後高壓圍堵的情緒堤防,此刻終於崩潰。那時常常想到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大學時代上詩詞選,最喜愛這闋詞,連任課老師都感到訝異。是啊,說起代表程度,它遠遠及不上赤壁賦的浪漫,也比不上水調歌頭的傳頌之廣,只是……正因它的平凡,讓我們見識到蘇軾最真實的情感,拋棄雄渾的文風,追憶亡妻王弗,感情既然純粹,便不屑於虛矯,也因此毫無瑕疵可挑。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文學作品會隨著人的生命歷程產生轉化,蘇軾懷念亡妻的作品竟成我懷念亡母的源頭,關鍵在於「千里孤墳」四字。是啊!隔著一道臺灣海峽,母親的孤墳在對岸,我在這一頭,一世受母親教養,卻只能眼見她的墳無人可守,內心的憔悴痛苦無法遏抑,連續兩周的失眠,精神極度不穩,直到那一夜,那個夢的來臨。
夢中我又回到了那一片熟悉的故土,舊宅院前,天空飄著細雨,年幼的我正朝前方眺望。不久後,一個熟悉的身影自遠方來到:一身下海的衣褲,腳踩白色膠鞋,手拄木竿,臉上帶著微笑,那是三十左右母親青春的容顏。我高興的往前接過母親手上的籃子,沈甸甸的,是豐收,然後回頭放到後方水溝蓋上。底下的水依稀奔流,籃中幾隻螃蟹趁隙脫逃,一瞬間消失無蹤。我回頭瞥見母親憤怒的臉龐,舉竿朝我的左手劈落。突然從床上驚醒,自忖母親生前從未責打過我,坐在床側尋思良久,明暸母親應是擔心我為了她的往生過分悲痛,所以藉由這個夢來提醒我,其後作息才慢慢恢復正常。那一年的生日,夢到母親正在四處張羅,備上滿滿的一桌菜肴款待我,其他的食物識之不清,唯有那一盤數隻的紅蟳映入眼目,那是我一生中最懷念,卻再也嘗不到的紅蟳的滋味。

後記:這篇文章構思許久,數次動筆,只是因為生活繁忙,所以屢次中斷。數天前開始重寫,舉筆極其艱難,皆因諸事勞頓。昨夜母親入夢,諸項提示依稀在目,也成為我完成這篇文章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