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為書作嫁衣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她做的書,成為內行人鑒賞的收藏珍品


圖說:布姆在阿姆斯特丹工作室留影

布姆(Irma Boom),荷蘭人,生於一九六○年,作品曾於巴黎龐畢度中心展出,也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珍貴收藏。
身為當今世上首屈一指的書籍設計師的她,講話字字斟酌,不喜歡使用「客戶」兩個字,而是選擇將工作稱為「委託案」。
此外,她也不願意自稱是藝術家。
儘管她不認為自己是藝術家,荷蘭維米爾獎評審仍將她設計的書視為藝術品。在二○一四年,她榮獲了這項國家藝術獎,評審委員誇讚她的書超越知識載體的層次,成功勾起讀者翻閱的慾望。
獲獎後,布姆得到十萬歐元(約新臺幣三百五十萬元)的獎金,但規定這筆錢不能隨意花掉,必須用在「特殊計畫」。於是,布姆利用獎金打造一所藏書閣。藏書閣設於她的工作室樓上,只收藏具有實驗價值的設計,藏書幾乎都來自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
布姆說,在這幾個年代,製書不受常規習俗約束,內容也好,形式也好,都「呼吸著自由」。書籍種類琳瑯滿目,有雅致的詩集,也有各種充滿實驗趣味的展覽目錄,比如有一本書竟是以門閂裝訂。
布姆又說,做書是編輯知識,將資訊按照特定順序排列。在裝訂成冊的過程中,時光會隨著資訊一起凍結,因此翻閱古書往往讓人陷入內省。
在尋寶的過程中,她經常發現一件趣事:某個號稱空前的設計,早在數百年前就出現了。她說,有時你自以為創造了什麼,但前人早實現這個點子。
就讀藝術設計學院時,布姆其實一開始想成為畫家,也嘗試過建築設計和攝影。有一回,有個老師提了一整個皮箱的書到課堂上討論,意外開啟了她做書的大門。
她前往位於海牙的荷蘭政府出版中心實習,畢業後又回到那裏工作。她原本心想,做個一年試一試吧,不料一待就待了超過五年。
她直言那裏的工作環境非常無趣,但有機會實驗各種設計,把沒有人願意處理的案子都拿來玩一玩。
既然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她在那幾年做出許多前衛的政府出版品。一九八八年,她設計的一款郵摺替她在設計界打開知名度,她於是離開公家單位,創立工作室獨立接案。
自立門戶之初,她替荷蘭SHV集團設計創業百年紀念冊。這本紀念冊厚達兩千一百三十六頁,重逾三點五公斤,但只印刷四千五百冊(四千冊英語版,五百冊中文版)分送給股東。今日紀念冊成了內行人鑒賞的收藏珍品。
從那之後,不少人要求布姆替他們設計巨書,這對布姆當然不是難題,但她更想創新突破,而非重走舊路。
創造始於概念─這是布姆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她從來不借助軟體,永遠以手作模型將抽象想像化為實體,測試概念與創作素材的可行性。
布姆的藏書閣中有幾本自己的設計,比如替香奈兒香水所設計的無墨水書。這本書述說著名的五號香水的故事,由於香水一擦就不見了,布姆特地設計一本沒有印刷墨水的書,全部的內文與圖像都是白紙上的浮雕。
布姆認為藏書閣的收藏永遠不會有完整的一日,她將繼續到拍賣會與古書鋪挖寶。她也期待藏書閣成為愛書者的天堂,不用戴上白手套,任何人都能盡情欣賞創作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