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大河戀,釣魚趣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到大黑腳河體驗飛蠅釣


圖說:飛蠅釣帶給人宗教般的平靜和力量

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自傳性小說《大河戀》中,麥克林(Norman Maclean)開頭便說,飛蠅釣在他家與宗教之間的界線非常模糊。
四十年後,來到麥克林的故鄉大黑腳河,你絕對還是一眼就能體悟麥克林一家對飛蠅釣的愛從何而來。
大黑腳河,長一百二十公里,發源自蒙大拿州西部,循北美洲大陸分水嶺,延伸至米蘇拉(麥克林的老家)附近,與克拉克福克河匯集。河水靜靜淌流,河畔沒有擁擠的觀景車道,鄰近也沒有喧譁的餐廳酒吧,有的只是一望無盡的西黃松森林。
我的嚮導叫約翰,二十五歲,是米蘇拉本地人,與妻子泰麗一起經營釣遊旅行社。碧空朗朗,河水粼粼,約翰將充氣筏推送到河中,將釣竿交給我,這趟飛蠅釣釣遊之旅就開始了。
飛蠅釣,也有人稱為西式毛鉤釣,拋投釣線的優雅姿態是大部分人對這種釣法的第一印象。一般垂釣大多使用可食用的魚餌,以氣味吸引魚,飛蠅釣則使用模擬蚊蠅昆蟲外形的人工假餌,從視覺來誘引魚上鉤。約翰把他最喜歡的蚱蜢擬餌借我,我甩了幾次魚竿,成功誘捕到一尾大黑腳河原生種的紅銅色鱒魚。


圖說:各式各樣模仿昆蟲蚊蠅的釣鉤

天主教有梵諦岡,穆斯林有麥加,而對於飛蠅釣的虔誠信徒,沒有比大黑腳河更神聖的聖地。
過去只有在地漁夫知道此處的美妙。在一九九二年,影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將麥克林小說拍成電影,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演出熱愛自由、性情不羈的弟弟,自此以後,彼特順利展開星途,各地也掀起飛蠅釣狂熱,老將新手都希望有機會到大黑腳河朝聖一番。
我也是其中一人。
我在紐約上州長大,經常在大湖小池用捲線釣竿釣魚,但看了電影以後,我發現飛蠅釣比傳統釣法更深奧、更複雜,簡直是一種藝術形式。
拜讀原著小說後,我陷入更深的嚮往。在描述釣魚之樂與自然之美的同時,麥克林深刻刻畫了父子之情、兄弟之倫。《大河戀》在我心中,是文學經典,亦是精神導師。
後來,我成了編輯和作家,鎮日與書為伍,但《大河戀》依舊是我的最愛。我也開始用飛蠅釣釣魚,懷俄明州、愛荷華州、巴哈馬與貝里斯都曾留下我駐足甩竿的蹤跡。
但過了將近二十五年,我終於來到了大黑腳河。
《大河戀》電影裏有四幕釣魚場景,三次以大黑腳河為背景,我和約翰花了兩天走訪這三處拍攝地點。最後,在貝爾蒙特溪口,我釣到了一條虹鱒魚,在藍天豔陽下,魚身閃爍著彩虹般的光澤。
在這趟旅行之前,佛羅里達奧蘭多發生了恐怖的夜店槍擊案,至少五十人喪生。我動身的前一天,英國經由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全球經濟受到影響。還有,不久前我親愛的家人被診斷出罹患重病。
但是,在那一刻,在大黑腳河河畔,除了我以外,只有陽光、大河與釣線另一端的虹鱒魚。麥克林說得沒錯,走進飛蠅釣的世界,你會忘卻一切的塵務俗事。
這趟圓夢之旅,不僅難忘,而且充滿了神奇的魔力。我作夢也想不到,大黑腳河是這般秀麗動人,能夠在數十年後繼續保持自然的原始風貌。
我看一眼虹鱒魚,再看一眼,最後將牠釋放回大黑腳河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