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野味&野趣〉之九: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大自然的野味&野趣〉之九: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行走野地,與鳥兒相遇,許多的經驗可遇不可求。有時歎息,有時發噱,更多時候是佩服

多年來出入野地,觀察鳥兒一舉一動,常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遇見許許多多意料之外的故事。出奇驚訝之餘,內心有著更多難以言喻的會心喜悅,這樣的經驗多半可遇不可求,有時歎息,有時發噱,更多時候是佩服。
野鳥世界,鳥兒的許多動靜常常撩起我無窮的好奇,一如我在人的社會裏,時不時身邊同類的行為總會引發我一再的反芻思考─「這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言行舉動?為什麼呢?」
「呵,那隻鳥兒在幹嘛?」大概是我行走野地時,心頭經常不自覺湧起的第一個好奇問號,腳步自然而然停駐了下來。
我必須找到答案。
有一年,春夏交接之際,我走過島嶼北方一池埤塘,無意間瞥見水邊有棵樹彎了腰,半身懸在水面上,其中一根斜生細枝上,站著一隻夜鷺,也許在等待捕魚。那種心無旁騖模樣,正是夜鷺招牌姿態,見多不怪,只是不知什麼原故,也許睡著了,突然一聲不響向後栽倒,眼見即將落水,卻彷彿猴子般,一隻腳像似人類伸長的手即時緊緊抓住樹枝,另一隻不斷在水面上空撈,半個身子浸入了水裏。
鳥兒臉上本來就沒什麼肌肉,很難看出什麼表情,只有睜得大大的眼睛似乎有點「吃驚」樣子,好似在說:「咦,怎麼會是這樣子?」對不起,看到那般神情我禁不住又在心裏大聲笑了出來,相信當時如果你也在場,一定笑得比我更大聲。
夜鷺雖然不算水鳥,但一生大半時間多在水邊討生活,洗澡時也是泡在水裏,遇到天氣燠熱也懂得浸在水中驅暑,算起來也熟諳一點水性,不知道這隻夜鷺為什麼顯露一副那麼「怕水」的惶恐。何況,我也常看見牠們猶似海鷗那般,熟稔地浮在水面上泅泳。
搔頭抓腮,想了又想,可能的解釋是,平常牠們是在「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狀態下凌空下水,一切都在「密切掌控」之中,如今卻可能是一時失神,意外栽落水裏,本能令牠以為自己即將溺斃,自然伸「腳」一抓,抓到什麼就是什麼。然而,我即時反應「抓」到的幾個鏡頭,說的卻又似乎比這個還多。
那樹枝實在細了點,平常讓鳥兒停棲沒有問題,但現在看似經不起不斷地拉扯,隨時就會斷折。只見幾個「掙扎」之後,牠撐開雙翅,兩腳用力向上一拉,身子一翻,又攀回了樹枝頭,手腳堪稱俐落,一旁的我也鬆了一口氣。
從頭到尾我看到了一場好戲。
這是運氣,可是如果我不出門到野地行走,就碰不到這樣運氣。

呵呵,那隻紅冠水雞在幹嘛?
在進入故事主題紅冠水雞之前,有需要先講一點配角綠頭鴨。
臺灣冬天可見眾鴨中,綠頭鴨算是常見的幾種之一。然而,除了冬天季節,平常我們也有不算少機會,在穿過市區的小河小溪裏,或都會公園以及大小池塘中,看見牠們多半孤單、但十分活潑的身影。
這些讓人感覺彷彿「流浪漢」的綠頭鴨,都是已經馴化或遭人放養的個體,四處漂泊,走到哪裏中意了就「定居」下來,什麼時候會再離開誰也說不上。牠們的外表與野生族群,並無不同,最明顯的就是那顆綠鴨頭,不過這些出現在我們島嶼上的鴨子,不知什麼原因,頭上的綠,無論有無陽光,卻遠不如北美親戚那般閃閃發亮。難道因為環境不同,水土有異?或者我們的空污比人家嚴重,看不見的懸浮雜物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