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國粹:發揚摺紙藝術

這項幾乎失傳的工藝,應由政府引領推廣,使其扎根民間

摺紙是我國國粹與民間藝術,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代代相傳,民間婦女過去都會教導子女摺紙與剪紙。尤其普通人家過去玩具少,就會教小孩摺紙做為玩具,既可使小孩動手動腦,激發好奇心與創造力,又是良好的勞作課,一舉數得。
我三十年前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研究時,帶小孩到布魯克林植物園參觀,當時有日本人在教遊客如何摺紙,並說此技藝是日本的國粹。我當時很不服氣,心想這是中國發明的,怎麼說是日本人的發明呢?紙是由中國東漢蔡倫發明,後來經過朝鮮才傳到日本,中國不可能幾千年來沒人玩摺紙吧?事實上我母親的一些摺法就與日本人的方法不同。不過日本人確實把摺紙藝術認真研發(正如中國的圍棋與插花、茶道一樣),加以推廣普及,發揚光大,流派與人才輩出,坊間相關書籍極為豐富,變成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日本的摺紙藝術特別有名,所以外國人不稱摺紙為Paper-folding,而跟隨日人的叫法,稱為Origami,在日文ori是摺,gami是紙之意。換句話說今日世界通用的Origami一詞,不是中文,而是日文,真令人遺憾。
不要小看這摺紙,由於手腦並用,可以訓練人的創意與巧思,把一張紙摺成各種各樣的鳥獸、花卉、船舶、飛機,基本褶皺的數目雖然不多,但可透過摺疊的技巧創造出複雜精細的設計。看似雕蟲小技,但其技巧和概念也被用在支架、包裝和其他工程結構的設計裏。
依照近代專家的研究,認為摺紙藝術應源自中國,中國歷史中,摺紙主要做為兒童消遣時間的一門傳統藝術,不過在日本獲得較廣泛的發展。日本的傳統摺紙早見於江戶時代(一六○三年至一八六七年),但許多早期摺紙設計是為了象徵或儀式之目的,而非供消遣之用。當時這門傳統手藝並不嚴謹,製作中甚至會運用到剪紙。另外,長方形、圓形、三角形以至其他形狀的紙張都能夠用來製作摺紙作品。自一九五○或六○年代起,經日本專家吉澤章改良,使摺紙變成高雅而有生命力的藝術,而且出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摺紙技巧和相關研究活動,又被稱為「現代摺紙」;以組合式摺紙和傳統作品為基礎,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摺紙類型和設計方式,今日日本有數百種摺紙相關的日文書籍出版,大多是含有新的有創意作品。而西方創意的摺紙在一九五○年代成長,也出現許多新作品,自可愛簡單的至驚人複雜的,且自表現(主義)的到幾何形的,多彩多姿,以致今日摺紙已不單是日本人的天下,歐美人也喜歡摺紙,還出現了不少研究摺紙的專家,甚至出了一些大師級人物,也有許多專門深入著作,因此摺紙可說已成為世界性的工藝美術了。
反觀我們臺海兩岸有關摺紙的風氣遠遠不如剪紙,幼稚園與中小學校似乎甚少教授摺紙藝術,一般家庭多已對老祖宗固有的技藝茫然不知。不僅相關書籍不多,且多半改編自日人著作。上網一查,摺紙方法大多引用日人的作品,委實令人汗顏。今日我們即使在網路上也可看到外國媒體精選整理的摺紙達人作品,包括小提琴、羊咩咩、恐龍化石、長毛象、貓熊、黑天鵝、北極熊、鋼琴、星際大戰尤達大師……等,個個栩栩如生,維妙維肖,與我國人的作品相較,其細膩程度相去甚遠,令人讚歎。
今日國內為人父母似乎只知購置西洋傳來的玩具,摺紙幾乎失傳。事實上,這摺紙藝術異常低廉,可在任何時間與地點做成,除了一張紙與桌面外,不需別的設備或器具,在今日按鍵、電腦控制或電池操作之時代,它更宛如鍊金術般,令人驚奇不已,更有推廣發揚的價值。為免國粹棄置不傳,我們身為後世子孫,必須呼籲朝野透過種種管道,努力復興國粹,教育部與教育局更要推廣幼稚園與小學學生摺紙的訓練。尤其文化部更有職責把摺紙藝術推廣深入民間,發揚光大,不讓日本人專美於前。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法理學博士,曾任中央圖書館館長、高教司司長、中央標準局局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