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遺忘的藝術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吉洛始終維持自己在藝術界的獨立存在,不依附在舊情人畢卡索身上

法國畫家和作家吉洛(Francoise Gilot)年近百歲,一生成就斐然,除了作畫,也寫書、設計服裝與舞臺布景。她最為世人所熟悉的人生經歷,是與畢卡索交往十年,還未婚為他生下兩個孩子。
受訪時,被問及她與畢卡索共度的歲月與他們作品之間的比較時,她狡黠地笑著回答說,有時下雨了,就會需要一把傘。
然而,吉洛幾乎沒有在那把傘下生活過,儘管與畢卡索的關係留下了難以否認的生命痕跡,吉洛始終努力維持自己在藝術界的獨立存在。
一九二一年,吉洛在巴黎郊區出生,母親是藝術家,父親是農學家。一九三八年,她從索邦大學畢業,而後進入法學院,但是大半時間都拿來從事藝術創作,最終放棄了律師一職。
一九四三年,她在巴黎遇見了畢卡索,那年她二十一歲,畢卡索卻已到了花甲之年。在他們交往的大約十年間,吉洛經常與馬蒂斯(Henri Matisse)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等藝術名家往來,不過她聲稱自己的藝術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影響。一九五三年秋,吉洛結束了這段關係,畢卡索勃然大怒,畢竟她是唯一一個主動離開他的女人。於是,他把她趕出巴黎,慫恿巴黎藝術界與她為敵。
前不久,吉洛將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一年在旅途中完成的速寫集結出版,她以抽象的圖像刻畫出印度、威尼斯和塞內加爾的獨特氛圍。書中除了水彩畫以外,還有細膩優雅的文字,吉洛認為,顏色、文字與形狀能夠交互使用,如果你能用文字思考某件事,那麼也能從圖像中看到它。
她的女兒恩格爾表示,如果仔細觀察她的作品,可以看到她生命中的所有人,所有的朋友,所有的男人,所有去過的地方;你也能真切感受到她經歷的情感以及吸引她目光和記憶的東西。
有趣的是,大多數藝術家利用素描本幫助記憶,留下日後轉為作品的素材,吉洛則認為速寫的目的是遺忘。她說,她就想把眼睛所看到東西從腦海抹去。

圖說:吉洛說,藝術不是來自四周,而是出自內心
圖說:吉洛的住家兼作工作室,她至今仍每年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