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幸福圈:懂事,才是真正的成長

早上六點三十分起床,七點送孩子上課,八點早餐與閱報,九點啟動電腦開始工作,十二點三十分用完午餐再做些常態性家事,洗碗盤、掃地、整理房間、買菜等,時間有多餘再繼續未完的工作。四點接孩子放學或補習,六點三十接報社電話繪製主文插圖,八點四十分前將稿件送出,晚餐則配合全家一起開動,有些匆促但珍貴。九點三十分與孩子輪流洗碗盤後看些短片或書籍,十一點前互道晚安結束一天。
這是一位漫畫家的生活作息,簡單、規律、平凡,甚至有些乏味。三十歲後,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體面的西裝、名牌皮鞋,沒有簡報、開會、加班或應酬,當然更沒有年終獎金。在老同學眼中,這實在不像一個男人該做的事,但也因為如此「沒出息」的選擇,讓工作與家庭能夠兼顧,興趣與事業得以相容;畢竟這是我能做,而又可以做好的事情。
與一般家庭比較之下,我們家略顯得「異類」。例如沒裝第四台、不看電視、不過生日,家庭日外出需「請假」,甚至要求孩子「不一定要聽話」。
許多朋友知道我家沒裝第四台,都會露出驚訝的表情。當他們發現我家連綜藝節目和八點檔都不看時,心中的疑問終於得到答案──「這一家肯定都是外星人」。
孩子當然也有類似的疑惑與困擾,「為什麼同學家都可以看電視而我們不行?他們每次聊的話題我都插不上嘴」。通常我們會事先預告,並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原因。然後試行一二周後便開始正式實施,並且態度堅定。
就以不收看綜藝節目和連續劇而言,其精神並不在於「禁止」,而是藉規範來訓練孩子挑選節目的能力與自主權;我們會告訴孩子:要看就要選最值得欣賞的。而這一句話,我們實踐在優質DVD的大量選購、網路視訊節目的主動推薦以及個人專用電腦的提供。
然而,這又會引發另一個問題:上網的時間限制與內容選擇。自制與判斷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可經由訓練和培養獲得,所以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適應與學習。面對無孔不入的網路世界,防堵與禁止絕非治本之方,因此我們鼓勵孩子多利用電腦的功能和網路的優勢。電腦桌前隨時都擺放一個計時器,在規範的時間內,歡喜地執行他們的最愛──線上聊天、更新網誌、網路電視或最新的線上遊戲。周末上網的時間會延長,接近考試時則暫停。也因此,客廳變成一個溫馨的網吧(電腦不准放在個人房間,除非寫報告),可以專注於個人喜好的網頁,也能共同分享網路世界的多元與新奇。
另一項不成文的家規,不過生日。
美味的蛋糕、精美的禮物、同學的祝福、闔眼、許願、吹蠟燭……如此美好的童年回憶,有哪個孩子不會引頸期盼?又有哪位父母會狠心剝奪?
為慶生而需準備的東西,小自一個蛋糕,大至一場宴會。有此經驗的父母都知道那絕不是一件輕鬆的負擔;而整個生日的主軸,都在增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形態,甚至會從禮物的價格、場面的大小建立起以金錢為考量的偏差觀念。而且,生日的主角真的該是孩子嗎?不,不是這樣。
是誰冒著身材走樣的風險懷下孩子?是誰無畏極大的痛楚進入產房?是誰犧牲無數的睡眠哺乳餵奶?又是誰承擔起無止盡的家事與三餐?答案會是孩子嗎?
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事理顛倒不知感恩的生日,我們不過。
從另一種角度看家庭,他就像一間教室。父母和孩子入學時間相同,是「同班同學」;爸媽頂多扮演班長或風紀股長的角色,相互學習亦師亦友。
約從三、四歲開始,我們便要求他們不要變成一個聽話的小孩,而要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聽話」雖然能帶來管教上的方便,但也可能養成缺乏獨立思考的依賴,或形成見風轉舵的敷衍態度。
而且,更大的盲點在於父母並非永遠是對的,就算正確,也不一定適用在孩子的世界。
從冰箱取出一個預先買好的蛋糕,插上蠟燭並點燃,全家圍坐桌前,燭光跳躍著金黃。孩子,你今年開始學會了讚美別人;收拾衣服比以前進步;更能控制上網的時間;能夠面對自己的弱點並克服;成功地改正一個壞習慣;並且,比去年更懂事。
一項項生活細節在閃閃燭光中娓娓道來,它們都將成為一個全新的開始,伴隨一生影響深遠。這才是值得慶賀的成長,我們要過的正是這種生日。
祝你生日快樂,「懂事長」。

本文將於中廣流行網「晨光序曲」節目(楊月娥主持,周六清晨六點~七點)播出,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