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本義

每一座城市都會有一個主題,往往用一條中心大街來表現。是尊古?是創新?是倚山?是憑海?
巴塞隆納的主題很明確,是流浪。
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條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叫得乾脆俐落。它的正式名字應該是蘭布拉大街,很少有人知道。
這條大街是逛不厭的,我先是和夥伴們一起逛,不過癮,再獨個兒慢慢逛,逛完,再急急地拉夥伴們去看我發現的好去處。夥伴們也各自發現了一些,一一帶領過去,結果來回走了無數遍,腰痠腿疼而遊興未減。於是相約,晚飯後再來,看它夜間是什麼模樣,大不了狠狠逛它個通宵。
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在這裏賣藝賣物,抖出百般花樣,使盡各種心智,實在是好玩極了。
我也想過,世上的商街也都在賣藝賣物,司空見慣,為什麼這裏特別吸引人?
首先,這裏渾然融和,主客不分。不分當地人和外來人,不分西班牙人和外國人,不分東方人和西方人,大家都是流浪者,也不分嚴格意義上的賣者和買者,只是像「賣者」和「買者」一樣開心晃蕩。
其次,這裏洋溢著藝術氣氛。所有的賣家多半不是真正的商人,是昨天和明天的行者。只因今天缺錢,便在這裏稍稍鬧騰。主要不是鬧騰資金和商品,而是手藝和演技,因此又和藝術銜接在一起,光鮮奪目,絕招紛呈,就像過節一般。
第三,這裏籠罩著文明秩序。不知什麼時候形成的規範,在這裏出現的一切,必須乾淨、文雅、禮貌、美觀,不涉惡濁,不重招徠,大家都自尊自愛,心照不宣。這就使它與我們常見的喧鬧劃出了界線,具備了國際旅遊質素。
這些特點,在我看來,全都體現了世間一切優秀流浪者的素質。他們的謀生能力,開闊心境,自控風範,物化為一條長廊。其實,這也是一切遠行者的進修學校。
我一直認為,正常意義上的遠行者總是人世間的佼佼者。他們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時時都需要面對未知,如果沒有比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之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之間。因此,在我眼中,西班牙巴塞隆納的流浪者大街,也就是開通者大街,快樂者大街。
巴塞隆納流浪者大街的中間一段,是表演藝術家的活動天地。有的在做真人雕塑,有的在演滑稽小品。
真人雕塑在歐洲很多城市都有,人們因為看慣了普通雕塑,形成了視覺慣性,突然看到這幾尊雕塑有點異樣,總會由吃驚而興奮。很多行人會與「雕塑」並肩拍張照,「雕塑」會與你拉手、摟肩。拍完照片,你就應該往腳前的帽子裏扔點錢。
有的旅客小氣,不與「雕塑」並肩、握手,就站在邊上,讓他做為街景拍張照,以為可以不付錢。這種「偷拍客」在這裏有點麻煩。快門一響,「雕塑」警覺,一看有一個小姐快速離去的背影,就會從基座上跳下來去追趕。於是,一尊埃及法老金塑在邊追邊喊一名滿臉通紅的金髮女郎,一座渾身潔白的希臘偉男石雕在阻攔一名黑髮黑衫的亞洲女士,這情景實在好玩,往往引得周圍一片歡呼。
無論是金塑還是石雕都笑容可掬,語氣間毫無譴責:「小姐,我能不能再與你照一張?」小姐當然連忙給錢,「雕塑」收下後還滿口客氣:「其實這倒不必。」
只有一宗表演我看不明白。一口華麗的棺材,蓋子打開了,裏面躺著一位化了妝的男演員,作死亡狀,臉上畫著濃重的淚痕。棺材上掛著一張紙,用西班牙文寫著一排詩句,我懷疑是莎士比亞某劇中的一個片段,但哪一個劇呢?想了半天無法對位。棺材旁坐著一位女性,顯然是演員的妻子,她腳下有一個皮袋,過往行人丟下的錢幣很多。
從演員的呼吸狀態看,他顯然是睡著了。睡著而能比那些活蹦亂跳的賣藝人賺更多的錢,也真有本事。
流浪者大街的東端直通地中海,逛街勞累後我想吹吹風,便向海邊走去。
海邊是一個廣場,中間有一柱高塔,直插雲端。高塔底部,有費迪南國王和伊莎貝爾女王的雕像。高塔頂部,還有一尊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