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蜂鳥是瘋鳥?

「啊,大自然真是充滿了神奇與奧妙啊!」
好久以來,這句話不知道被多少人,讚歎過多少次。然而除非我們真正走進野地裏,親身歷經無數晨昏的互動,經常與野生動物近距離四目相對,有時候難免我們「驚嚇」牠們,有時候牠們「驚嚇」我們,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切明白話裏的真諦。多少年來,我進出許多的草原與森林,踏遍各地青山與水緣,這句話在我的心裏—永遠歷久彌新。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蜂鳥」這個名字,知道牠是專門吸吮花蜜的鳥,有一根長長的像似吸管的嘴喙,也知道牠是全世界最小的鳥,但是能夠親眼目睹的恐怕就沒那麼多了。我們在臺灣看不到,日本也沒有,就是去到歐洲或澳洲也看不見,因為蜂鳥的發源地在接近赤道的中、南美洲,全世界只有美洲才有蜂鳥。雖然如此,卻是頗值得我們去認識、去了解。這種鳥實在太奇特了,擁有許多的「世界第一」。
猶記得第一次遇見蜂鳥,我正走在海拔一千公尺接近山頂一條空曠的小徑上。那是一個初夏的早晨,陽光非常乾淨明亮,只是空氣有點清冷。我的心情因為不久之前才看見兩隻野鹿,還在興奮中。突然,空氣中響起一陣極匆忙的鳴叫聲,彷彿從高壓電纜發出來斷斷續續的滋滋聲,偶爾夾著短歇而模糊的像似蜂鳴的嗡嗡聲,一粒小小影子從我眼前迅速劃過,感覺幾乎擦上我的帽緣,一個急轉彎就不見了。我心頭怔了一下,尚未回過神,那聲音又飛了回來。這時,同行夥伴有人驚聲叫道,「看啊,那是蜂鳥耶!」那天回到家裏,我在筆記本裏記下了這麼一行:「很高興今天第一次見到了蜂鳥,可惜沒有看得很清楚,實在太快了。」
走在野地裏,我們通常總是先聽到聲音,再看到蜂鳥的身影。
算一算,全美洲大概有三百四十種左右的蜂鳥,皆以「小」而負盛名,尤其以古巴一種稱做「蜜蜂蜂鳥」(Bee Hummingbird)的最嬌小,從嘴喙尖端至尾翼末梢長僅5.7公分,如果再扣掉長長的嘴喙與尾巴,真的沒有剩下多少了。不僅如此,牠還創下了另外好幾項世界紀錄,包括:世界上最小的鳥巢,以及世界上最小的鳥蛋。
這種蜂鳥的巢窠像似一只小得不能再小的杯子,直徑只有兩公分,深度也只有兩公分。下的蛋,長僅有12.5公厘,最寬處8.5公厘。究竟有多「小」呢?不妨請掏出口袋裏的一枚新臺幣一元硬幣來,如果你身上有的話,再請拿尺量一量。直徑是不是兩公分?不要懷疑,「蜜蜂蜂鳥」的巢,巢口也正是就只有這麼大。信不信由你,牠的一顆蛋還不到一枚迴紋針的一半重,算一算,需要三千顆加起來的重量才抵得過一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鳥蛋—鴕鳥蛋。
不過蜂鳥眾多的兄弟姐妹裏,卻顯然出了一個「怪胎」,不但塊頭長得比誰都大,而且特別的大—就像知更鳥那麼大—那就是?Giant Hummingbird,真的名副其實的「巨人蜂鳥」。
全世界禽鳥的分類,蜂鳥與雨燕同屬「雨燕目」,但是自成一科為「蜂鳥科」,其家族成員之龐大,為世界第二大家族,僅次於雀形目中擁有四百多種的鶲科。台灣的鳥類,大概也以「鶲」科的數目較多,我們比較耳熟的有藍喉鴝、紅尾鶲、白眉林鴝、鉛色水鶇、栗背林鴝、黃胸青鶲以及黃腹琉璃等等。
此刻,從我書桌旁的窗口望出去,外面有幾棵楓樹,這時節葉子已經逐漸變色轉紅,陽光下彷彿一排燃燒的樹木,風一吹,炯炯如火,再過兩星期就要開始慢慢凋落了,最後將只剩下光禿細瘦的枝幹,在空氣中伸張,然後這幾天已經開始偶爾出現的那一隻蜂鳥,就會比較常常飛來停棲在枝頭,或是落腳最旁邊一棵高高瘦瘦白楊樹的最頂端。我給牠取名叫「阿南」,因為牠是公的,取「男」字諧音。這種蜂鳥有一個美麗的名稱,叫做「安娜的蜂鳥」(Anna’s Hummingbird),據說這是十九世紀中葉,一位法國自然學家取自一位公爵夫人的名字。
全世界三百多種的蜂鳥,大多棲居在終年氣候溫暖,到處有花的中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北部,譬如哥倫比亞就有一百六十多種,厄瓜多爾也有一百三十多種。牠們的活動區域,絕大部分維持在太平洋這一側,向北最遠可以延伸到阿拉斯加南部,向南到達智利與阿根廷。牠們住在田野、森林或沙漠,也棲息在接近雪線的高山。每年春天,其中大約有二十多種會向北遷徙,在加拿大可以看到的有五種,但僅限於英屬哥倫比亞省的西南部,其中「安娜的蜂鳥」倒是長年可見。不過要看蜂鳥,還是到赤道附近的中南美最精彩,那裏的原住民有關蜂鳥的神話與故事也最為豐饒。
蜂鳥嬌小的個子固然引人矚目,身上絢麗的羽色更是搶眼。仔細覽讀蜂鳥的名字,多半因身體的顏色而得名,長長的名單如果列印出來,簡直就是一份世界寶石清單,難怪西方人都稱蜂鳥為「飛行的寶石」,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南美原住民給與牠們的名字:「白晝之星的光芒」。白晝之星,指的就是我們頭頂天上唯一的太陽。
蜂鳥身上纖細的羽毛,彷彿魚的鱗片,一片片細小的薄片,層層交疊。每一片薄片上又布滿了一層層更為細小的氣泡,猶如無數的肥皂泡沫,陽光一照,就會反射出彩虹一般的各種色彩。顏色千變萬化,端看鳥兒面對陽光的方向。這一刻彷彿寶石的紅,下一刻可能轉為深紫,有時又變成黯淡的暗褐。所以,公鳥求偶的時候,為了展現最誘人的一面,總是向著太陽。
寫到了這裏,我暫時停下敲鍵的手指,轉頭觀看窗外。一眼又看見「阿南」正停落在一根提早掉光了葉子的楓樹枝頭上,睜著兩顆「好大」的眼睛—是的,以牠身體比例來講,確實可以「好大」來形容。透過望遠鏡,我還看見牠凜凜然露出「兇悍」的眼神,一會兒左盯,一會兒右瞪,宛如矗立碉堡上的雷達,來回轉動不停。一顆小小頭顱凸著一支明顯的尖長嘴喙,就像似手裏握著一把大刀的山大王,只差少了張飛的鬍子可以吹,一副「大王我在這裏,誰瞎了眼睛沒大腦有膽的就過來」的神氣,戲劇性十足。
蜂鳥的領域跟鷦鷯的大小差不多,只有一分地。
這時節該凋謝的花都凋謝了,風冷颼颼地吹著,天氣陰陰的,阿南兀自站在那裏,究竟在「捍衛」什麼呢?或許,附近有好心人家的院子裏吊出了蜂鳥糖水餵食器。天氣寒冷,日子不好過,「誰找到的,就是誰的」,阿南也許正在努力維護並伸張這條主張,不管找到的是花朵還是糖水。一般鳥類維護的多半只是繁殖領域,只有少數幾種還會為了守護食物資源,而隨時準備動武,蜂鳥就是其中之一的少數「好鬥分子」。因此,我們常有機會看見兩隻蜂鳥在空中大打出手,好像兩個小小劍客。尤其繁殖季節期間,常見前面一隻狂逃,後面一隻猛追,沒兩下工夫就統統消失不見了。
如此大約經過了二十來分鐘,我看阿南仍舊守在枝頭,繼續不停地東張西望,一點也沒有鬆懈的意思,甚至顯得比先前更為緊張。突然,不知從哪裏來了另一隻「安娜的蜂鳥」從附近路過,眼尖的阿南立刻迅速離枝,發動攻擊。有一會兒之後,只見牠神氣活現又回到原來的枝頭,但沒多久又一陣風也似,倏地飛走了。我猜想八成去找東西果腹了。棲佇枝頭,看似單調而無趣的靜態行為,但是專注的張望與警戒所帶來的緊張,以及不時的追逐和戰鬥,卻是極其消耗體力,更不用說是空中覓食,需要不時補充燃料是當然的。
蜂鳥一天的時間多半處於「饑渴」的邊緣,必須不停地覓食加油。高糖的花蜜含有高單位的卡路里,猶如汽車油箱裏的汽油,即時可以燃燒,就成了蜂鳥一分一秒不可或缺的「燃料」,否則讓人擔心牠嬌小的身軀,如何承載每分鐘最高一千二百六十下的心跳負荷(又是一個「世界第一」)。蜂鳥停棲枝頭的時候,平均呼吸每分鐘二百五十次,我們人靜止休息不動的時候,大概只有十七次。眾所周知,所有的動物都需要氧氣,有了氧氣才能夠將體內的「糖」轉換成可用的「能」。氧氣與糖在血管裏流動,都需要心臟的推動。所有動物中蜂鳥最耗氧,一旦離枝飛上空中,心跳速度立刻加快十七倍,只有如此才能夠充分供給體內所需要的氧氣。
蜂鳥進食,多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一日下來所消耗的花蜜,竟然也有體重的八到十二倍之多,幾乎是一邊進食一邊燃燒,否則吃了這麼多的糖,不變「胖」也很奇怪。可口的花蜜除了糖,還含有一些脂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水,不過仍然必須依賴捕食昆蟲或蜘蛛,來補充蛋白質。
嬌小的蜂鳥,遇見的時候總是給人匆忙的印象,花一朵接一朵地吸吮,沒有覓食時就忙著追趕別的蜂鳥,彷彿都是在快速飛行的忙碌中,即使停下來也是忙著東張西望。蜂鳥擅飛,可以由完全的靜止狀態瞬間爆發成全速衝刺,也可以在高速行進中突然煞車不動。牠不僅可以向前挺進,也能夠倒車後退,甚至有人宣稱看見蜂鳥上下顛倒著飛行。牠不但可以懸空靜止,也能夠定點迴轉。每次看著牠們在花叢林間忙進忙出,都讓我看得出神入迷,不知不覺放下了手裏的相機。
蜂鳥所以能夠擁有這些飛行「特異功能」,能夠做到別的鳥做不到的,完全因為牠們擁有一對結構特異的翅膀。以下,我將儘量利用最簡單的文字與方式,來說明這有一點「複雜」的道理。
首先,禽鳥的翅膀一般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頗類似我們人類的手,分成上臂、前臂和手掌。我們的手臂因為有肘與腕,所以能夠彎曲與伸直;因為有肩膀,所以能夠舉起與放下。蜂鳥的翅膀也是分成三部分,「手掌」最長,「前臂」和「上臂」則很短,而且總是固定成一V字形,使得蜂鳥的翅膀比別的鳥更為「堅固」,禁得起長時間急速異常的鼓動。而牠的肩膀關節又不似別的鳥類,可以自由轉動,因此牠的翅膀可以向前「划」,也可以向後「划」,任何角度都可以傾斜,就好比我們划船時雙手掌握的槳一樣—船槳如何在水裏操作划動,蜂鳥的翅膀就如何在空氣中鼓動迴轉。
蜂鳥雙翅鼓動之快,確實少見,平常每秒鐘至少在三十至八十下之間,必要時候,譬如繁殖季節在母鳥面前求偶炫技的時候,每秒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二百下,人類肉眼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甚至看不見—這又是蜂鳥的另一項「世界第一」。蜂鳥所以會發出類似蜂鳴聲,就是因為急速鼓翅,風穿過時所產生的「音響」效果。
前面我們說過蜂鳥和雨燕同屬一目,牠們的腿都一樣短得不能再短,只可以用來棲息枝頭,卻不適於在地面上走路或跳躍,所以我們幾乎看不見蜂鳥在地面活動,至於拿來整理身上的羽毛,我看似乎還可以應付。
其實,在英屬哥倫比亞這裏可以看到像阿南這一種「安娜的蜂鳥」,也是十年前才慢慢開始的事情,原來最北只分布到美國靠太平洋的西岸。有人認為,比起其他蜂鳥,「安娜的蜂鳥」除了花蜜,捕食昆蟲比別的蜂鳥更多更勤勞。或許因為這樣,牠們的活動區域才能夠不斷往北擴展,有的甚至最後變成了終年留棲。高蛋白食物不但可以供給小蜂鳥度過花蜜比較缺乏的冷冬所必需的燃料與營養,其新陳代謝速度也相對比較緩慢,有助於牠們抵禦漫長的寒夜,當然蜂鳥也有類似冬眠的「蟄伏」現象,可以在黑夜中節約能源。
每次看見蜂鳥「緊張兮兮」,甚至有點「癲瘋」的行為表現,感覺有如一口高壓鍋爐,必須不斷地添加燃料,不停地撥火,否則生命的火花彷彿隨時就會熄滅了。平心而論,蜂鳥的大小,有的還不如我大拇指的第一節那麼大,如此嬌弱的動物,過的卻是高消耗體能、高消耗氧氣的生活方式,想要維繫生命,委實不易。
一般而言,軀體愈龐大的動物,其新陳代謝,也就是說食物經過燃燒之後所產生的熱量就愈多,雖然身體散熱面積乍看似乎也很大,其實跟整個身軀相比並不然。換句話說,體積較大的動物不但可以生產較多的熱量,相對失去熱量的速度也較緩慢。因此,嬌小的蜂鳥比起大蒼鷺,甚至麻雀反而更容易失溫,何況蜂鳥又缺乏一般禽鳥那樣厚厚的內層絕緣絨毛。不難想像,蜂鳥最需要的就是一種代謝既快、效能又高的「速食燃料」:花蜜。
科學家說,溫血動物不似冷血動物,必須保持一定的體溫。蜂鳥身軀嬌嬌小小,可以說是溫血動物的最「小」極限了,再小就無能攝取足夠的食物,來補充身體快速喪失的熱量—最後,難免一死。
大自然裏,具有傳播花粉功能的鳥類當然並非只限蜂鳥,此外又還有種種的昆蟲,只是眾鳥之中,蜂鳥辦事效率既高又可靠。天氣不好的時候,一般昆蟲就不出門做工了,蜂鳥卻還是一樣勤快。花朵喜歡蜂鳥辦事,自然就要想辦法吸引蜂鳥,於是經過漫長的演化,花朵的形狀慢慢形成管狀,譬如吊鐘花,又把那瓊漿玉液埋藏在深深底處,既配合蜂鳥特殊的嘴喙,也讓一般蝴蝶昆蟲的舌嘴器無法輕易搆取。蜂鳥為了探取花蜜,把頭探入愈深,嘴喙與頭部沾觸花蜜的機會就愈多。可以說,彼此互相幫助。從此蜂鳥獲得花卉提供食物的保證,不必再辛苦與人競爭,當然更加歡喜光臨。鳥類學家說蜂鳥與某些花卉的演化,是一起進行的。
蜂鳥覓食,只能挑選適合自己嘴喙形狀的花朵,因此牠們一家族的嘴型很多長得都不一樣,可以分成幾個不同類型,長短也不一。忙碌的蜂鳥,每天早早就出門尋找花蜜,直到黃昏大家都收工了,牠還是要吸到最後一口才甘心。蜂鳥記性很好,去年什麼地方的花又多又甜,牠都不會忘記。牠從經驗中知道紅色的花多蜜,不過牠也會很樂意嘗試任何「新奇」的東西,只要是「紅色」的都有興趣,有時候是被人丟在路旁的飲料瓶蓋,有時候是院子裏曬衣繩上的紅毛衣。最後牠的好奇心總會有些意外的收穫,於是牠又可能發現了新的蜜源。
究竟蜂鳥如何吸食花蜜,很多人一定都很好奇。以前大家多說花蜜是利用毛細現象,或稱毛細管作用,進入嘴喙的。不然,就是認為蜂鳥的嘴喙像似一根吸管,把花蜜吸進了肚子裏,就像我們用吸管吸喝可樂一般。這些二十多年前的說法或想法,如今證明都不對了。
蜂鳥舌頭的構造極為特殊,可以探出嘴喙兩倍之長,當舌尖接觸花蜜,浸入蜜液的時候,舌頭就分開為上下兩半,猶似一根吸管分裂為二,中間同時伸出一縷纖細的繐茸,彷彿海綿一般,很快地蘸飽蜜汁之後,分開的舌頭立刻合攏,再次迅速地抽回,花蜜就含進了嘴裏。如此一伸一抽,每秒鐘可以快速舐吮十三次。你要不要試試看,看看你的舌頭每秒鐘可以伸縮多少次呢?比蜂鳥差了多少?
一般蜜蜂偏愛散發強烈香氣的花朵,蜂鳥的嗅覺不靈光,顯然無法憑靠嗅覺來分辨。「蜂鳥的花卉」只有以絢麗招展的姿態來誘惑蜂鳥,不過外形並非唯一的誘因,顏色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常見的都是豔麗的鮮紅。但這並不表示蜂鳥一心只對紅花鍾情,事實上牠也吸吮其他顏色的花朵,只是大自然裏綠色最多,「萬綠叢中一點紅」,顯得特別醒目。
偏愛蜂鳥幫忙傳播花粉的花卉,以鮮紅誘惑蜂鳥,道理固然不難明白,但一般昆蟲「看不見」紅色,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蜂鳥覓食,主要靠的是經由「嘗試與錯誤」累積下來的經驗,很快地牠就知道怎麼樣的花卉,報酬率最高。紅色或橘色,好比高速公路兩旁吸人眼睛的速食店招牌,賣的是可以迅速燃燒的飲料,蜂鳥遠遠一眼就看見了。
小小蜂鳥每天賣命奔波,雖然身手十分靈活,任何動物想要捉捕牠們,可非那麼容易,然而論及生物界的食物鏈,卻是屈居下層位置。天上飛的小型鷹隼不說,水裏的大青蛙有時候也會突然躍出水面,趁著牠們在水邊專心吸吮花蜜的時候,一口吞了下去。耐心十足的蜘蛛與螳螂,也常常拿牠們當做盤中飧。還有,一不小心喪生藏在花叢裏的貓爪下,也時有所聞。貓爪十分靈活,我就親眼看過貓攫食空中飛舞的蝴蝶,輕而易舉,難以置信。一般而言,比較幸運的蜂鳥大概可以活到三至五年,運氣更好的,有人記錄到十年之長,堪稱蜂鳥中稀有的「鳥瑞」。
現在你讀完了這篇文章,相信內心中也會像我一樣,當會把文章開始的第一句話拿出來再讚歎一次—「啊,大自然真是充滿了神奇與奧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