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廳裡外的狂潮 奔放灌溉爵士沃土--「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十年回顧
很久很久以前,國家音樂廳裡面,是沒有爵士樂出現的……
今天的愛樂大眾,可能很難想像,從兩廳院開始營運以來,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不曾有爵士樂演出的。且不論是先例難開大家不習慣也好、是檔期難訂也罷,公部門和爵士樂團之間彼此不了解的情況下,爵士樂和國家音樂廳,一度好像兩條平行線似的,沒有任何交集。
到了二○○三年,這個情況終於有所改變,那一年,從八月六日到廿二日,邀請爵士歌手迪迪.布里姬沃特(Dee Dee Bridgewater)、口琴家托茲.席爾曼(Toots Thielemans)、女歌手蔻蔻.約克(Co Co York)、吉他手/歌手夫妻檔 Tuck & Patti,舉辦了名為「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四場系列音樂會。
從邀請名單來看,二○○三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作為兩廳院面對爵士樂的破冰行動,其實稱得上戒慎恐懼、小心翼翼,四組人馬當中,有三位女歌手,一方面反映出國內樂迷對爵士人聲演唱的偏愛,另一方面,也暗示著主辦單位初試啼聲,不敢投得邊邊角角,先殺入好球帶再說的穩健做法。
除了精采演出 更闊延教育推廣
第一屆「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票房與聽眾反應相當成功,讓這個活動順理成章地繼續下去,第二年,二○○四應邀來台的音樂家包括鼓手傑克.狄強奈(Jack DeJohnette)、鋼琴手亞瑪.賈默(Ahmad Jamal)、薩克斯風手喬.洛瓦諾(Joe Lovano)等人,這一年,最讓人感到有趣的音樂家,是與喬.洛瓦諾一起登台的貝斯手,出身台灣的林煒盛。林煒盛出現在「夏日爵士派對」的主舞台上,一瞬間拉近了本地聽眾的心理距離,讓大家紮紮實實地認識到,台灣樂手,有能耐與世界頂尖的爵士樂手同場獻技。在紐約爵士圈闖蕩的林煒盛,此後多次回國舉行音樂會,也在台灣出版他的爵士書籍,大量參與了台灣的爵士樂活動。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並不只是在國家音樂廳裡面的幾場系列演出而已,它的影響其實相當深遠,從第一屆夏日爵士開始,積極參與幕後籌備工作的本地爵士音樂家謝啟彬與張凱雅就曾經有過「大師班」講座規劃的想法,可惜因為資源人力等種種因素所限,未能成真,到了二○○四年的八月,第一屆台灣國際爵士樂夏令研習營(TISJA),於實踐大學音樂系展開,師資包括謝啟彬與張凱雅,以及同時間來台參與「夏日爵士派對」的鋼琴家麥可迪.費洛及眾多歐洲爵士音樂家。在教育推廣這一方面,「夏日爵士派對」可以說是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使得更多的台灣年輕人,獲得了學習接觸爵士樂的機會。除此之外,二○○八年兩廳院也舉辦了「爵士音樂營」,不限音樂科系招考十六至廿五歲對爵士有興趣的學生,師資不但直接來自於兩廳院邀請來的國內外一流好手,在數週集訓之後更能在兩廳院周邊舞台發表成果,並且深入校園推廣,成效顯著。
帶動爵士聆賞風氣 與本地音樂家連結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成功,讓台灣的爵士樂演出風氣變得更加興盛,比兩廳院略早,二○○二年開始,每年十月舉辦的台中爵士音樂節,同樣地持續擴大主辦規模,當年的台北縣(已改制為新北市)也舉辦了「水岸爵士音樂節」活動等等,不斷擴展的舞台土壤,讓國內外爵士音樂家在台灣獲得更大的揮灑空間,換句話說,在全國的爵士樂活動當中,兩廳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領頭示範作用,讓全國的樂迷更加能夠接受、欣賞爵士樂。
「夏日爵士派對」系列活動,舉辦十年以來,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能夠在承受票房營運壓力的同時,釋放資源,讓更多本地爵士音樂家參與演出。二○○九年開始的「夏日爵士戶外派對」,大規模地擴展了聽眾基礎,在藝文廣場室外空間的演出,那種相較於音樂廳內更加自由不羈的聆聽氣氛,也讓所謂的「爵士派對」真正地名符其實起來。同時,台灣鼓王黃瑞豐、知名歌手王若琳、史茵茵、唐么玫,小號手魏廣晧、結合東方元素的絲竹空樂團、薩克斯風手董舜文領軍的無限融合黨等等台灣爵士樂手的投入,也將這個活動,更加地與台灣本地連結起來。
今天的愛樂大眾,可能很難想像,從兩廳院開始營運以來,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不曾有爵士樂演出的。且不論是先例難開大家不習慣也好、是檔期難訂也罷,公部門和爵士樂團之間彼此不了解的情況下,爵士樂和國家音樂廳,一度好像兩條平行線似的,沒有任何交集。
到了二○○三年,這個情況終於有所改變,那一年,從八月六日到廿二日,邀請爵士歌手迪迪.布里姬沃特(Dee Dee Bridgewater)、口琴家托茲.席爾曼(Toots Thielemans)、女歌手蔻蔻.約克(Co Co York)、吉他手/歌手夫妻檔 Tuck & Patti,舉辦了名為「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四場系列音樂會。
從邀請名單來看,二○○三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作為兩廳院面對爵士樂的破冰行動,其實稱得上戒慎恐懼、小心翼翼,四組人馬當中,有三位女歌手,一方面反映出國內樂迷對爵士人聲演唱的偏愛,另一方面,也暗示著主辦單位初試啼聲,不敢投得邊邊角角,先殺入好球帶再說的穩健做法。
除了精采演出 更闊延教育推廣
第一屆「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票房與聽眾反應相當成功,讓這個活動順理成章地繼續下去,第二年,二○○四應邀來台的音樂家包括鼓手傑克.狄強奈(Jack DeJohnette)、鋼琴手亞瑪.賈默(Ahmad Jamal)、薩克斯風手喬.洛瓦諾(Joe Lovano)等人,這一年,最讓人感到有趣的音樂家,是與喬.洛瓦諾一起登台的貝斯手,出身台灣的林煒盛。林煒盛出現在「夏日爵士派對」的主舞台上,一瞬間拉近了本地聽眾的心理距離,讓大家紮紮實實地認識到,台灣樂手,有能耐與世界頂尖的爵士樂手同場獻技。在紐約爵士圈闖蕩的林煒盛,此後多次回國舉行音樂會,也在台灣出版他的爵士書籍,大量參與了台灣的爵士樂活動。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並不只是在國家音樂廳裡面的幾場系列演出而已,它的影響其實相當深遠,從第一屆夏日爵士開始,積極參與幕後籌備工作的本地爵士音樂家謝啟彬與張凱雅就曾經有過「大師班」講座規劃的想法,可惜因為資源人力等種種因素所限,未能成真,到了二○○四年的八月,第一屆台灣國際爵士樂夏令研習營(TISJA),於實踐大學音樂系展開,師資包括謝啟彬與張凱雅,以及同時間來台參與「夏日爵士派對」的鋼琴家麥可迪.費洛及眾多歐洲爵士音樂家。在教育推廣這一方面,「夏日爵士派對」可以說是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使得更多的台灣年輕人,獲得了學習接觸爵士樂的機會。除此之外,二○○八年兩廳院也舉辦了「爵士音樂營」,不限音樂科系招考十六至廿五歲對爵士有興趣的學生,師資不但直接來自於兩廳院邀請來的國內外一流好手,在數週集訓之後更能在兩廳院周邊舞台發表成果,並且深入校園推廣,成效顯著。
帶動爵士聆賞風氣 與本地音樂家連結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成功,讓台灣的爵士樂演出風氣變得更加興盛,比兩廳院略早,二○○二年開始,每年十月舉辦的台中爵士音樂節,同樣地持續擴大主辦規模,當年的台北縣(已改制為新北市)也舉辦了「水岸爵士音樂節」活動等等,不斷擴展的舞台土壤,讓國內外爵士音樂家在台灣獲得更大的揮灑空間,換句話說,在全國的爵士樂活動當中,兩廳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領頭示範作用,讓全國的樂迷更加能夠接受、欣賞爵士樂。
「夏日爵士派對」系列活動,舉辦十年以來,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能夠在承受票房營運壓力的同時,釋放資源,讓更多本地爵士音樂家參與演出。二○○九年開始的「夏日爵士戶外派對」,大規模地擴展了聽眾基礎,在藝文廣場室外空間的演出,那種相較於音樂廳內更加自由不羈的聆聽氣氛,也讓所謂的「爵士派對」真正地名符其實起來。同時,台灣鼓王黃瑞豐、知名歌手王若琳、史茵茵、唐么玫,小號手魏廣晧、結合東方元素的絲竹空樂團、薩克斯風手董舜文領軍的無限融合黨等等台灣爵士樂手的投入,也將這個活動,更加地與台灣本地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