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劇場的前世今生--專訪「Play.包浩斯」導演與策展人托斯頓.布魯梅
現年四十八歲的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me),瘦瘦高高,態度謙遜拘謹,在包浩斯基金會任職十餘年的他,原本是學藝術學的,因此,一開始負責的是文獻與學術研究方面的工作。二○○六年,基金會總監想要出一本書,全方位地介紹包浩斯劇場,他便自告奮勇地接手了這項任務。次年,他為此投入重新啓動劇場的運作,設立劇場工作坊,尋找舞者一起創作Record Dance、Pay Bauhaus等。重新創立的劇場並沒有自己的團員,而是隨創作與演出的需求,在德國或演出地尋求合作夥伴。自從二○○九年布魯梅認識了台灣舞者陳韻如,兩人一拍即合,一連推出Hallway、Apparatus、Play Bauhaus -Jam out,成果豐碩。其中,編舞的部分,多由集芭蕾、健身操、爵士與嘻哈舞蹈於一身的陳韻如操刀,而沒有舞蹈背景的布魯梅則負責構思與導演部分。
除了熱中於包浩斯劇場的傳承與再造,布魯梅對介紹包浩斯的歷史,更是不遺餘力。在東京、布拉格、倫敦等世界各大城的包浩斯展覽,都由他策劃。在台北藝術節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開鑼前夕,布魯梅跟筆者大談包浩斯劇場的前世今生,以及他讓空間與身體交融的創作哲學。
Q:在德劭(Dessau)的包浩斯劇場是由何人、於何時再度復興的呢?
A:我們最好還是先談談它的歷史背景:包浩斯的劇場部門雖然在一九二○年於威瑪時就已經設立了,但直到一九二六年遷居到德劭時才有專屬的場地,也就是說,有個真正的舞台。一九二六到二九年,它由史萊莫(Oskar Schlemmer)執掌,這時的劇場才真正開始活絡起來,因為在這棟建築物的中心有個介於餐廳與學生食堂的場地,它是主要集會的所在地,也是包浩斯舉辦節慶活動,表演與呈現學生作品的中心。
Q:包浩斯既然是建築與設計學校,為何需要劇場部門呢?
A:因為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包浩斯的創辦人)想要重新創造建築這個領域,他之所以沒有找建築師來當教授,而是找畫家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任教,也是為此。他的目的在於將建築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來重新開發,並從現代繪畫中汲取靈感。他要把學校作為創造新形式的泉源所在。當初對建築的構想,是集結諸多領域如家具設計、畫家、工匠等在一棟建築物,因為它是為在裡面活動的人而建的,經由人才能活起來,所以,探索空間與人的關係成了包浩斯劇場的主題,它不是為了辦戲劇活動而設的,而是把舞台當作是研究與實驗的場所,以探索如何可以構成空間與建築。
Q:包浩斯十分強調實用機能,劇場的作用是否在於嘗試設計品的功能性呢?
A:當時在舞台上嘗試身體如何在空間活動,不僅是因為沒有很多錢實地去建造,也是為了加強設計者對身體的敏感度。不過,有一點是不正確的,大家都說包浩斯很實用,其實不然,我認為,當時人們主要是被其所呈現的新美學、先進的技術與機械所震撼,而驚歎不已。如果,你仔細看這棟包浩斯建築,它只是看起來很實用罷了!它呈現的是對建造的無限激情。包浩斯不是藝術學院,也不是設計學校,它壓根兒是不理性的。
包浩斯是所學習創新與發明、並重新思考建築意義的學校,同時,對工業形式與技術抱著高度的熱情。當時的確想要朝實用與邏輯思考走,可是,卻不斷地被新科技的美所震撼。你看這棟包浩斯建築用巨大的玻璃箱(意指整個玻璃帷幕大樓),要的不過是壯觀,它告訴你:現代建築可以多美啊!它的地下室往內凹入,整個玻璃箱讓人感覺絲毫沒有重量,在空中飄浮著,好像隨時都要飛起來似的。而這邊的天橋(指著身後連接兩棟建築物並有兩層樓高的空橋)呈現的是無比輕快與新的開放態度,這些都是包浩斯建築所要傳遞的訊息。它要把建築當作是一種藝術來運作。人們夢想工業與機器會帶來更多新的可能性,夢想在所有領域都可以有新的自由、新的創意與發明。因此,才會嘗試使用玻璃與其他新的材料,還有運用色彩在建築上。而這些嘗試同樣發生在劇場,不過,是用服裝、道具與竿子等做很抽象的實驗。從這個角度來看,劇場並沒有真正的實用價值,它其實是個藝術家團體。
Q:今天的包浩斯劇場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除了熱中於包浩斯劇場的傳承與再造,布魯梅對介紹包浩斯的歷史,更是不遺餘力。在東京、布拉格、倫敦等世界各大城的包浩斯展覽,都由他策劃。在台北藝術節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開鑼前夕,布魯梅跟筆者大談包浩斯劇場的前世今生,以及他讓空間與身體交融的創作哲學。
Q:在德劭(Dessau)的包浩斯劇場是由何人、於何時再度復興的呢?
A:我們最好還是先談談它的歷史背景:包浩斯的劇場部門雖然在一九二○年於威瑪時就已經設立了,但直到一九二六年遷居到德劭時才有專屬的場地,也就是說,有個真正的舞台。一九二六到二九年,它由史萊莫(Oskar Schlemmer)執掌,這時的劇場才真正開始活絡起來,因為在這棟建築物的中心有個介於餐廳與學生食堂的場地,它是主要集會的所在地,也是包浩斯舉辦節慶活動,表演與呈現學生作品的中心。
Q:包浩斯既然是建築與設計學校,為何需要劇場部門呢?
A:因為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包浩斯的創辦人)想要重新創造建築這個領域,他之所以沒有找建築師來當教授,而是找畫家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任教,也是為此。他的目的在於將建築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來重新開發,並從現代繪畫中汲取靈感。他要把學校作為創造新形式的泉源所在。當初對建築的構想,是集結諸多領域如家具設計、畫家、工匠等在一棟建築物,因為它是為在裡面活動的人而建的,經由人才能活起來,所以,探索空間與人的關係成了包浩斯劇場的主題,它不是為了辦戲劇活動而設的,而是把舞台當作是研究與實驗的場所,以探索如何可以構成空間與建築。
Q:包浩斯十分強調實用機能,劇場的作用是否在於嘗試設計品的功能性呢?
A:當時在舞台上嘗試身體如何在空間活動,不僅是因為沒有很多錢實地去建造,也是為了加強設計者對身體的敏感度。不過,有一點是不正確的,大家都說包浩斯很實用,其實不然,我認為,當時人們主要是被其所呈現的新美學、先進的技術與機械所震撼,而驚歎不已。如果,你仔細看這棟包浩斯建築,它只是看起來很實用罷了!它呈現的是對建造的無限激情。包浩斯不是藝術學院,也不是設計學校,它壓根兒是不理性的。
包浩斯是所學習創新與發明、並重新思考建築意義的學校,同時,對工業形式與技術抱著高度的熱情。當時的確想要朝實用與邏輯思考走,可是,卻不斷地被新科技的美所震撼。你看這棟包浩斯建築用巨大的玻璃箱(意指整個玻璃帷幕大樓),要的不過是壯觀,它告訴你:現代建築可以多美啊!它的地下室往內凹入,整個玻璃箱讓人感覺絲毫沒有重量,在空中飄浮著,好像隨時都要飛起來似的。而這邊的天橋(指著身後連接兩棟建築物並有兩層樓高的空橋)呈現的是無比輕快與新的開放態度,這些都是包浩斯建築所要傳遞的訊息。它要把建築當作是一種藝術來運作。人們夢想工業與機器會帶來更多新的可能性,夢想在所有領域都可以有新的自由、新的創意與發明。因此,才會嘗試使用玻璃與其他新的材料,還有運用色彩在建築上。而這些嘗試同樣發生在劇場,不過,是用服裝、道具與竿子等做很抽象的實驗。從這個角度來看,劇場並沒有真正的實用價值,它其實是個藝術家團體。
Q:今天的包浩斯劇場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