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胎動

許多事,若沒親臨現場、切身體會,就會聽不到、聽不懂。
例如:倫敦市中心謐靜清閒宛若鄉村,英國司機個個輕聲細語、談吐斯文,在愛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內,聲音在寬闊的空間中,迴旋撞擊。
那是十多年前的逍遙音樂會(The Proms)期間,第一次自助旅遊,獨自到大不列顛,《貓》和《歌劇魅影》已佔去兩個晚上,倫敦旅次短暫,無可奈何,音樂會繁多節目中,我只能買冷門的場子。
James MacMillan,我從未聽過的古典作曲家,全新創作世界首演,名Quickening。
查了字典,Quickening,意指「復甦、胎動」。
我開始後悔了,關於生命原初的題材,在哲學、文學以及藝術的領域,已經鋪衍到令人厭煩的程度。我心頭想,英國人就是這樣,總在古老的題材上打轉,沒有新意。
果不其然,樂曲的演奏,依循懷胎、成長與誕生的過程,樂章意念都在我的預料,最後的結局,是生命的喜樂滿溢。
然而什麼是胎動呢?我從不知道、也沒聽過。
直到耳朵貼著太太肚皮,感受那新生命的奇妙震動,我才知道。
然而她卻問,這樣的感覺要如何形容呢?
於是我開始描述音樂會那天晚上的Quickening,樂曲到最後的高潮,充沛洶湧的聲響中,有一些小巧輕靈的聲音,猶如羊水中的氣泡上升,我彷若回到生命的原初、嬰兒的狀態,踢腿、翻身,仰望音樂廳的子宮內壁,隨著那氣泡般的想像,迴廊一層層堆疊而上,到環繞之古典拱券,以至鼓圓的穹頂,小小的氣泡,穿透了一切,失去重力,我,來到外太空,在黑暗的深邃無邊中,漂浮啊漂浮,時間逆行,宇宙神祕的光初露,我回到太初。
終於了解生命的周而復始,不是單調重複,也不能靠文字經驗傳遞,每一次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
這是倫敦給我的啟示,更是萬有造化的低調細微,要用心仔細,才聽得到、聽得懂。


◎作者簡介
鄭順聰/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高雄市打狗文學獎、雜誌編輯金鼎獎、高雄縣鳳邑文學獎、花蓮文學獎、基隆海洋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電影創意故事入選等。曾任《重現台灣史》雜誌主編,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