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電子和零組件產業 五年績效遠遜大盤 外資績效導向 電動車族群命運大不同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報告數據,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達到650萬輛,較上年增長109%,電動車占整體汽車銷售量也躍進到9%。另根據勤業眾信與IHS分析,到2030年,全球汽車銷售量將從2021年的8千1百萬輛增加至1億輛,其中電動車將占3成,又以電池供電車(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為主要趨勢。

《財訊》報導指出,車市前景大好,去年一年台灣就有四檔電動車相關的ETF(指數型基金)、兩檔ETN(指數投資證券)掛牌,顯示電動車概念股已成台股市場主流。不過,台灣投資人對電動車熱情洋溢,外資卻似乎不領情。寬量國際(QIC)檢視台股中電動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族群共41家公司,比對其五年前後的市場評價、外資持股變化後,歸納出三大發現。

投資概念股 台積電被點名

《財訊》分析,首先,截至2021年為止,上市櫃電動車概念股外資持股金額雖然來到203.9億美元,較5年前成長49%,但持股比率卻從45.2%下降至41.7%。其次,若將41檔電動車概念股表現指數化,會很訝異地發現台股電動車指數的績效除了2017年與大盤相當之外,其餘4年都遠落後大盤表現。特別是和大、貿聯這兩家最早一批聲稱「特斯拉EV概念股」的公司,由於營收獲利表現相對平淡,近五年反被外資大幅減持。

「這證明了車用零組件在切入電動車的產業鏈,表現並不如外界預期。」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指出,台灣的車用電子和零組件業,現在處於很尷尬卻也很關鍵的階段,就資本市場角度來看,外資持股大減、指數績效弱於大盤,這個標的前景並不樂觀。

《財訊》報導指出,原本外界期待,當潮流往電動車靠攏時,台灣電子零組件廠理應更有競爭力打破長年被三大車廠把持的藩籬,爭取到更多訂單。「顯然這論述直到現在還沒有成立,而且電動車使用的零組件比傳統車少3成,沒打入的,以後可能也很難有機會。」李鴻基觀察,部分企業聲稱要從油車切入電動車,不但沒有看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反而經過很長一段此消彼長的轉換期。

信邦有利基 持股比重大增

「真的要投資電動車概念股,就去美股買特斯拉;以台灣來說,最應該買的也是台積電、IC設計或被動元件廠,而不是去期待傳統汽車零件生產商可能因電動車大潮而翻身。」他說得直接。…(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