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夫:倫敦奧運經濟效應幾何?

四年一度的奧運已經倒數計時,主辦的英國也在為最後的準備工作積極衝刺,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國家與地區經濟競爭高漲的年代,承辦奧運等國際運動盛事,堪稱是提振國際影響力與聲譽的捷徑,且鑑於近幾屆奧運為主辦國,特別是為主辦城市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本屆奧運能否為陷入衰退的英國經濟雪中送炭,各界也都高度關注。

2005年倫敦申辦奧運時,英國經濟蓬勃發展,熟料2007年全球金融風暴爆發,重創高度依賴金融服務業的英國經濟,此後,歐債危機緊接爆發,英國經濟也因此陷入衰退,超過二百萬人跟著失業。儘管英國政府期盼奧運拉抬經濟走出衰退,但是本屆奧運究竟能帶來多少經濟效應,沒人說的準。


洛杉磯奧運創獲利先河

根據英國官方公佈的數字,倫敦奧運斥資約90億英鎊,雖然不及四年前北京奧運的200億英鎊,但是英國「天空電視台」依據資訊自由法取得的資料,舉辦倫敦奧運燒的錢可能高達240億英鎊,其中包括7.66億英鎊購買奧林匹克公園土地、永續經營計畫8.26億英鎊、成立奧運園區保存公司(Olympic Park Legacy Company)的三億英鎊,以及奧運期間接待、交通等諸多成支出,這些都讓倫敦奧運入不敷出的風險升高。

鑑於舉辦奧運耗費巨資,加上政治因素的干擾,令不少城市對申辦奧運會望之卻步,甚至還出現過只有洛杉磯一個城市申辦第二十三屆奧運會的窘境。不過,首次由民間主辦第二十三屆奧運,卻破解了虧損魔咒,並開創了奧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先例。根據1984年12月19日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公告,當屆盈利2.5億美元。此後,各國對申辦奧運趨於積極,知名企業對於贊助奧運更是趨之若鶩。


經濟效益龐大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以及2000年雪梨奧運也都呈現盈利,2004年雅典奧運雖然官方聲稱獲利,但是當屆奧運的花費實際達到117億美元,為空前最貴的一屆奧運。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北京奧組委收支結餘估計超過十億人民幣。

根據資料顯示,1984年洛杉磯奧運創造了2.5萬人的就業機會;1988年漢城奧運為3.4萬;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在1987至1992年的籌辦期間,每年新增就業人數達5.9萬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創造了7.7萬個就業機會,而2000年雪梨奧運更是創造了10萬人的就業機會。

這些資料數據在在說明了近幾屆奧運會已經結束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並且為主辦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從這些角度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最近幾年奧運的申辦會如此激烈了。


奧運帶來消費商機

奧運不僅是運動員的終極舞台,更是贊助商拼鬥的戰場,如何在令人煎熬的全球金融動盪環境下,透過全球體育盛會的巨大商機中一決高下,早就讓奧運贊助商磨刀霍霍了。

可口可樂、威士自加入TOP贊助商計畫後,就持續支持奧運,不輕言退出,可以想見其商機之龐大。根據英國旅遊局估計,本屆奧運可以創造24.8億英鎊的觀光收入。威士方面更是認為,估計倫敦奧運將因為大量的外國觀光客湧入,在奧運期間將創造7.09億英鎊的消費,高於2000年雪梨奧運、2004年雅典奧運,更超過2008年的北京奧運。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就認為,奧運的最大贏家將是企業贊助商,特別是與國際奧委會長期合作的可口可樂、麥當勞等業者。


奧運恐無法為英國經濟加分

事實上,就在倫敦奧運倒數計時之際,英國經濟連續兩季出現收縮,符合經濟陷入衰退的定義。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經過修正後,英國2012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較前一季衰退0.3%,遜於初值的衰退0.2%。同時,今年前三個月,英國失業人數為263萬人,失業率達到8.2%。而且許多數據也一再顯示,英國經濟疲軟的情況會持續好一段時間。

勤業眾信(Deloitte)策略顧問Richard Hyman則是認為,奧運的經濟效益被高估,很難確定倫敦真正能受益多少,現在經濟蕭條,很難靠奧運扭轉情勢。而且不少經濟專家認為,從諸多跡象來看,倫敦奧運能否協助英國走出危機,創造就業,其前景仍舊令人擔憂。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財訊快報》201203期
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的當期內文轉載
◎封面故事:三星電子的全球爭霸之路
◎證所稅追擊:今年還有一次行情
◎奧運商機搶搶滾:奧運飲食大拚場
◎消費趨勢大贏家:生技小而美
◎大中華特區:看投資收益變化挑中收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