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投資SOP 林友銘教你學法人訂目標價

自稱「投顧界的公務員」,什麼事都不假他人之手,待過法人圈再到投顧業,歷經二十幾年,練就技術、籌碼、基本、產業面深厚的底蘊,觀察到台灣投資人在股市中汲汲營營,卻永遠擺脫不了賺小錢賠大錢的宿命,以及缺乏波段操作的正確觀念與SOP。擁有如武俠小說中深厚內功的林友銘老師,未正式踏入投顧業前,歷經過股市大起大落的洗禮,他是如何化阻力為助力,成就現在以教學、分享回饋投資人為職志的「真正林友銘老師」,本期「理財我最大」帶您一起來了解。

投資就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需求層次理論」中三角形金字塔是一樣的,第一先求生理上溫飽,再來追求社會價值,最後才是自我實現。林友銘提到,公務員家庭出身的他家境並不富裕,大學時卻唸了文法商中的財經,當時是冷門中的冷門,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就開始自己操作股票,經歷多頭以及電子股的興盛時代,賺錢在當時是很正常很簡單的事,後來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他才了解到什麼是索羅斯的金融巨鱷、什麼是金融風暴。

層層篩選 沒有成長絕不考慮

當時由雲端掉下來後,他思考問題出在哪裡?那就是:

(1)只會作多頭不會作空頭,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技術分析能不能解決所有的一切!

(3)對空頭的周期不能敏銳的感受到!

投資人常犯的毛病是:「已經跌了就開始空手套白狼、伸手接落刀,跌了差不多了就開始進去買,往往死在第二段」,他深深的體會到自己和投資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林友銘說到當年並不想踏進證券業,想去外商公司或是華爾街金融機構,後來因為一身負債就去了法人界,並由研究員開始做起。他說到個人操作和法人操作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風控問題,股票有一個中華信評(或TCRI)的風控,風控在六以上就不能操作,經過篩選後,能操作的標的只剩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又必須兼顧幾個重要理念。

第一是「成長」:成長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如果這檔股票跟同期相比,沒有成長就絕不考慮,他強調,「很多股票現在賺不了錢,雖然以後可能會賺錢,如果營收看不到成長,沒有辦法相信它未來會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