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銓慶「樂活遨遊」 長照事業的領航者
走進台北車站西側走廊,陳列著一系列已故作家游志忠老師與新一代畫家的作品,七月三十一日前,來一場與鐵路和建築文化遺產的相遇。一段話,一群人,一件事,對於郭銓慶董事長而言,許多事情開始於一段與人的談話。二○一七年起,由力麗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領頭,展開「回到1919─畫說台灣建築文化遺產系列」巡迴畫展,這是當年郭銓慶與游志忠的夢想,希望透過畫作寄託對建築的熱愛,一筆一畫紀錄與傳承台灣各地的文化遺產,有一天他們還要走向全世界…。
養兒不防老 長照事業的興起
「建築有它的氣質和背景,了解背後歷史,才會知道它的個性,跟人一樣,越老越有氣質。」郭銓慶的言語中,不斷流露出對建築古宅的特殊情感與使命。從傳統紡織起家,橫跨現代建築產業再到古蹟認養維護,三段不同領域的轉折,來自於心中對情感維繫的重視與關懷。念情念舊的郭銓慶,隨著年紀的增長,有感於周遭親友漸漸老去,子女卻因為在外打拚無法時刻照護,於是興起開設長期照護中心的念頭。
據統計,二○一八年國人平均壽命增長為八○.三九歲,壽命的延長,讓銀髮族對於健康養生、樂活休閒的意識也跟著提高。另外,國發會推估二○二○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勞動人口總數相對的逐年遞減,針對長輩或失能、失智患者的照護成為棘手的問題。
建築的外觀會斑駁,人也必須面臨生老病死。如何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提供銀髮族或失能、失智患者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二○一二年力麗基金會擴大社會服務的範疇,增加高齡長者的服務,發展出以「長者」為中心的社區整合性照護服務模式,以及長照2.0的居家照顧服務與社區式的日間照顧服務,再結合力麗樂活長照的機構式照護,提供多元化、連續性的在地老化服務網。近年也與國際接軌,引進日本技術,致力建構新型態的長照服務模式。
從零開始 給需照護者家的感覺
如果家中有需要陪伴照護的長輩,卻苦於家人時間無法投入,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請看護或送進安養中心,然而,家中長輩往往會感覺自己被放棄而悶悶不樂。「我們的概念設定以人為中心,長輩是我們服務的第一個優先位置,這是一個理念,但要落實很不容易,包括服務人員訓練。」郭銓慶說道。對於沒有醫療、照護背景的力麗基金會而言,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摸索。正因為一開始什麼都不懂,讓基金會有機會不設限地去思考「台灣的長輩、社會需要什麼?」實際投入長照事業後,才真正體會到大家對安養中心或長照機構的反感,根本原因在於大部分的照服員與長輩之間冷漠的互動關係。
台灣傳統的照護模式多以約束、管訓為主,讓走進照護中心的人容易產生「來這裡就是在等待生命終了」的想法。不同年齡層的老人,健康程度的差異大,隨著長輩生命歷程的變化、退化的過程,需要不同的服務。秉持著以「住民中心」為人本照護的核心精神,力麗基金會的專業團隊將長者的生理、心理、靈性視為完整一體。從改變傳統照服員的服務內容或態度開始,注重與長者的互動,提供整合式的照護。無論是在居家服務或日照中心,基金會希望他們不只是完成機械性的服務,而是用心關懷的全人照護,讓長輩在邁入需要照護的時候,也能獲得適合個人與家庭情境的服務模式。
與國際接軌 日式失智症的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