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毓仁:證券型代幣STO市場,台灣最好一步到位
對於十月即將上路的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簡稱STO)監理規範,引發各界議論紛紛,一方面肯定台灣金管會率先於亞洲推出STO管理辦法,將虛擬通貨納入規範,另一方面,業者及學界批評所立行之規範又太過於保守,雷聲大、雨點小,對於現行募資沒有太大幫助。本期理財我最大邀請立法委員,同時也是區塊鏈專家許毓仁立委,從國際的高度及實際操作面解析目前STO法規的優缺及未來可以修正的方向。
要了解證券型代幣STO,我們先簡單了解區塊鏈、比特幣、ICO及STO之間的關係。
區塊鏈是一項技術,而非商品,三十年前由日本資訊專家中本聰提出,他在兩頁的《區塊鏈白皮書》揭露區塊鏈為點對點、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運用簡單的數學公式,透過區塊的運算產生解題密碼,可以說是代碼,或是一組「私鑰」,這一組「私鑰」,就產生「比特幣」的應用(想像比特幣是金庫,而私鑰就是金庫的鑰匙),「比特幣」是虛擬貨幣,可以在區塊鏈中進行交易。
安全保障透明化 不可被竄改的「智能合約」
區塊鏈是一個點對點、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傳統金融是靠第三方來驗證這一筆交易的存在,譬如說,甲方匯給乙方十塊錢,必須要有第三方帳本來驗證,但是「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帳本,最大功能是不可被竄改」,此項交易寫在區塊鏈上之後,甲、乙雙方同時就有這一筆交易紀錄,形成不可被竄改的「智能合約」,更安全、保障,且更透明化。
而這項「智能合約」之所以被證明存在,就不能不提起當前大家概知的「比特幣」與「以太坊」成立的相對關係。最早,比特幣可以在區塊鏈做「點對點」的交易,也就是用比特幣來轉帳,但是因為用比特幣交易,在網路的運作速度非常慢(一分鐘只能交易十至二十筆),二○一四年,一位年約十九歲的加拿大電腦天才,開創新的應用程式,發明「以太坊」,將全世界的電腦運作連結起來,證明全球性「智能合約」的存在。透過智能合約,新創公司可以在區塊鏈點對點的交易模式下,使用以太坊專用的以太幣轉帳進行募資,就形成首次代幣發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平台。
ICO讓所有新創公司募資變得非常容易,想像你開一家公司,要進行募資,可能找創投、銀行或天使投資,過程來來回回,非常繁瑣、耗時,但是透過區塊鏈,全世界都可參與這項投資,而且參與模式可大可小,「投資多就買多一點代幣,投資少就買少一點代幣」,ICO幾乎是把全世界募資的障礙全部鏟平、全部扁平化。
ICO所發行的貨幣有兩種,一種是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s),即以投資的金額,換取等值的代幣,這代幣可以使用在你提供的服務或你賣的產品。另一種是證券型代幣STO(Security Token),即代幣具有證券(股票)漲跌的性質,譬如說,購買房地產,過去必須一次買整戶,但是透過區塊鏈可以千分之十、千分之五碎片式的購買,所購買房地產有增值的空間,而你手中握有的代幣同樣也有增值的空間和期待。
堅固金融數位主權 台灣要把握機會
今年六月二十九日,金管會頒布STO管理規範,明定募資金額在三千萬以下,可依照「證交法」第二十二條豁免,只要向金管會申報生效,即可發行STO,但是如果募資金額在三千萬元以上,就必須先進入沙盒實驗,再依據未來實驗結果研議細節,並限定資產達三千萬的專業投資人或法人才可認購,且每一檔STO認購不得超過三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