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旭明:資源回收未來式×我們的事


在台灣,資源回收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習慣,一○五年《華爾街日報》曾以〈台灣:全球垃圾的處理天才〉為題報導,認為台灣在八○年代末期開始以「全面戰略」的方式處理垃圾,至今的成果可媲美奧地利、德國等國家。近年來,環境問題更加繁雜,涉及的面向更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進一步推出「循環經濟資收大軍計畫」及「資收關懷計畫」,希望讓回收工作也能提供溫暖。

回收四合一 全民拿獎勵

自民國八十六年一月起實施「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由「社區民眾」的家庭垃圾分類做起,將居家產出的小型資源物品,結合「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的力量回收再利用。建立完整回收網絡,確保資源物品確實回收再利用或妥善處理。參與民眾、清潔隊及回收商也可以獲得合理利潤或獎勵。

從推動四合一計畫開始,據環保署統計,全國資源回收成效自八十七年五.八六%逐年提高到目前的五三.二六%,公告應回收廢物品及容器回收量則由二八.八萬公噸提高到一四○.三萬公噸,提高將近四倍有餘。可見藉由回收政策的推動與教育宣導,加上回收處理技術的進步,回收成效有顯著成長的趨勢。

除了提升回收數量之外,環保署針對改善資源回收物的品質也做了相當大的努力,以容器為例,環保署在九十八年起推動容器商品標籤易撕線政策,鼓勵責任業者透過綠色設計提高脫標效能,除提升再生料純度之外,更有降低人力、電力成本及節能減碳的好處。

資源回收基管會參事兼執行秘書顏旭明進一步以玻璃容器的分類作說明,不同顏色的玻璃容器各有其市場需求,分類越乾淨、顏色純度越高時,則可以作為亮彩琉璃、彩晶建材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使用。因此,為提高廢玻璃容器再利用效益,環保署於一○一年推動差別補貼費率,透過較高的費率誘因鼓勵回收業者,針對單色(即白色、茶色、綠色)及雜色廢玻璃瓶,做好分色工作。

廢棄回收再利用 技術創新勇闖國際

「當然,回收成效也包含從數年前開始,就推廣到國外足球賽事的塑膠瓶足球衣」,顏旭明補充說道,我國雖然沒有參加一○七年世界盃足球賽,但台灣紡織業為各國球隊製作球衣的布料卻受到世人矚目與讚嘆,共有十六個國家代表隊穿上台灣環保紗製造的球衣。

其製衣材料是由廢棄寶特瓶回收再製,變成吸濕排汗、輕薄透氣的球衣,相較於棉質布料的製衣過程,此資源化技術可以減少三○%以上的能源消耗。由此可見,我國的資源回收成效甚為卓越,開發的資收技術更是帶領國內產業大步走向國際,並獲得肯定及青睞。

台灣走過高速經濟成長的年代,但付出的代價是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及環境遭到大量破壞。為創造經濟與環保雙贏並接軌國際,蔡英文總統已宣示,「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政府更將之列為「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