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從「零」開始



自從引入外資後,價值投資逐漸抬頭,股票不再單靠炒籌碼賺錢,存股抱長線的概念逐漸盛行,特別是ETF的台灣50。但是如果特別看好某一支業績股,偏偏又恰好是高價股,這時候往往望眼興嘆,後來政策開放盤後零股交易,滿足市場的需求,可是盤後零股交易僅一盤,雖然可以解決小資族存股的需求,對於擴大交易人年齡層的幫助卻不大。於是經過多年後,10月26日盤中零股交易終於來了,目的當然就是為了吸引更多想要「買低賣高」的年輕人加入股市行列,算是增加台股成交量的方法之一。

台股老化 須新血注入活力

台股在1987~1990年連續走了三年的大多頭,創下12682的三十年魔咒後,多年來參與股市的投資人結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這批台股的主力軍經過了三十年的多空循環洗禮,從當年的四大天王雷伯龍、阿不拉、榮安邱、威京小沈的養套殺,再到投顧老師的戴著鋼盔往前衝,然後投信的本益比比價,外資的一手股指、一手台積電的買買買,這群股齡三十年的老韭菜已經折騰得成精了,導致台股老化。

行情好的時候,也不過是三十多檔漲停板,而且續漲力也不怎麼樣,缺乏激情,自然每天成交量不過是千多億,齊漲齊跌行情不再,操作難度提高。長期下來,這批老股民也學乖了,不再輕易的衝動進場追高,搞得證券相關從業人員苦哈哈,所以主管機關也是絞盡腦汁的鬆綁政策,希望為台股注入新血,增加活力。

盤中零股交易自9點10分撮合第一筆後,每隔三分鐘,同樣以價格優先原則進行集合競價,若同價再以委託時間先後順序做為成交優先標準,有別於目前盤後的零股交易,只在14點30分集合競價撮合一次。其實沒必要每隔三分鐘撮合一次,這就有點像是二級市場的警示股,每五或十分鐘撮合一次,對於擴大成交量的幫助有限。

吸引小資 能賺錢才是王道

其實對於投資人來說,關心的只有一個,能不能賺到錢,所謂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做,只要盤勢有賺錢效應,別說交易成本較高,爭著搶買漲停板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政策其實可以直接一步到位讓盤中零股交易做到即時撮合,相信不僅達到吸引年輕小資族進場,甚至還可以開放盤中零股現股當沖,擴大鬆綁交易限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零股買賣也跟股票一樣,除了在賣出股票時繳交0.3%的交易稅之外,不論賣股或買股也要繳交0.1425%的手續費給券商,但因零股交易金額較低,多數券商都設有單次手續費最低二十元的「低消」門檻。

零股交易 手續費可再調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