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世界看見台灣產業價值


自從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以來,台灣就被國際組織擋在外面,可以說如果不是這場疫情,全世界多數人恐怕一輩子也沒聽過台灣,更別說認同台灣的民主價值。

波羅的海國家在蘇聯時期親身經歷了專制統治,對人權問題一直十分在意,二○二○年十月,立陶宛議會選舉,由國土聯盟、自由運動和自由黨組成的聯盟勝出,他們強調將積極反對任何侵犯人權和民主自由的行為。

堅持民主自由 國際友人相挺

立陶宛有反抗蘇聯極權重獲自由的歷史經驗,即使已成為民主國家仍深受強鄰俄羅斯的威脅,因此對台灣的處境特別能感同身受,五月本土疫情爆發,立陶宛就是第一個送疫苗給台灣的歐盟國家,所謂患難見真情,如果不是台灣採購疫苗遭遇到強大的干預,延宕了近一年時間,恐怕台灣人永遠也不會知道,在堅持民主自由的這條路上,還有其他價值相近的國際友人相挺,並不孤獨。

在這次BNT疫苗採購過程,台灣可謂一波多折,所幸台積電與鴻海並未與上海復星直接簽約,這宗採購案最後變成是兩家港商的交易,台積電與鴻海委託香港的裕利醫藥當進口商,上海復星則由香港的子公司復星實業出面,兩家民營企業扮演「白手套」,沿用兩岸條例,順利避開政治干擾。

有評論認為台灣能買到疫苗是大國折衝下的結果,台灣或許是棋子,卻是重要的棋子,美國與德國伸出援手,這也是台灣科技實力的展現,台灣晶片與「台積電」的確是「護國神山」,連對岸也投鼠忌器。

民間力量強大 順利買到疫苗

這次「永齡」與「台積電」能買到BNT疫苗,凸顯台灣民間的力量非常強大,在CRIF中華徵信所公布「2021版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 5000」調查,去年五千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達三.三兆元,擺脫疫情糾纏,大幅年增逾二成,創下歷史新高,且總體純益率高達9%,也創一九九九年來新高。

去年台灣在全球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阻絕COVID-19病毒於境外,維持供應鏈正常,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顯露出來,急單效應使五千大企業在去年第三、四季營運倒吃甘蔗,訂單能見度一路好到今年底。

尤其是歐日美等汽車工業大國在車用晶片缺貨的情況下,動用政治力量向台灣政府與半導體業者請求援助,更是凸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大大的提升,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今年本土疫情爆發之後,同樣經歷確診人數快速攀升的情況,能夠不封城,並且維持醫療體系不崩潰,同時保持供應鏈不斷鏈,展現高素質的自律,證明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的地位,是全球最禁得起考驗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