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脆弱城市尤須水利新思維



「台灣面臨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曾文水庫蓄水率僅剩6%……。」

「雨彈狂炸,全台多處列二級警戒,車道慘變河道……。」

2021年台灣旱澇齊至,短短幾個月,水情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半年全台還在討論缺水,中央政府緊盯水庫蓄水率,地方政府陸續實施減壓供水措施,進入到下半年度,水回來了,卻豪雨成災,國內水情幾個月內從缺水變成淹水,宛如電影《明天過後》的場景真實上演,預示氣候變遷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隨著極端天氣事件成為新常態、降雨型態逐步邁向「短延時、強降雨」,台灣沒有時間等閒視之。

打造不怕旱澇的韌性城市

「我們應該用非工程手段,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解決都市水的問題,」以水利專業見長的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表示。

過往城市水治理強調「人定勝天」,希冀透過工程手段打造「不淹水」城市,然而這個觀念在愈來愈難預測的氣候變化中早已不適用,因為即便是以二百年洪水頻率為標準的堤防設計,數值正不斷的受到挑戰,如何因應變動才是未來水利政策的走向。

「近幾年的水患讓我們意識到工程本身是有極限的,因此現在我們強調的是『為失敗而設計』的觀念,」李鴻源解釋。

從追求「不淹水」到打造「不怕淹水」的韌性城市,就是以「為失敗而設計」的角度來解決都市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