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食代 如何吃得幸福?



隨著年歲漸長,人體會自然衰老,除了器官老化,新陳代謝也會減緩,體力大不如前,食慾跟著減退。

然而,飲食是生命泉源,要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就得維持穩定的進食習慣,「吃不下」、「吃太少」,都有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進一步提高患病風險。

當老化是你我都無可避免的生命歷程,該如何透過飲食健康慢老,進而擁有良好品質的老後生活是重要的課題。

*愈老吃愈少的真相

翔展診所高齡醫學內科醫師傅裕翔分享,人的胃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一般而言從三十歲開始就會出現變化,步入六十歲後則會急速下降,可能原因包含生理性、病理性與社會性。

生理性最常見的便是口腔衰弱,例如唾液分泌減少、吞嚥及咀嚼功能下降、牙口不好等;另外,消化系統在此階段也會開始退化,臨床表現有腸胃蠕動變慢、腸泌素分泌減少、益生菌菌相變差等;或是嗅味覺的衰退也會使食慾大受影響。

傅裕翔強調,「吃東西是一個複雜的感官體驗,然而,老年人因神經的退化,難以接收到食物的刺激,從而無法誘發食慾。」

病理性則多來自慢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糖尿病、憂鬱症,都有可能面臨食慾不振的狀況;另外,慢性病用藥也會讓胃口產生變化,部分長輩則是發生便秘,反過來影響食慾。

社會性因素也是許多長者食慾下降的原因。傅裕翔提到,許多高齡者因長期獨居、缺乏社交互動、活動量變少,衍生憂鬱傾向,進而導致食慾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