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 全國868萬名選手的保險理財大計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國五十歲以上人口將近八六八萬人,占總人口約三成七。這批近退休或已退休的人,翻越四十歲明辨是非的「不惑」門檻後,轉頭就到了知命、耳順年,被迫面對「退休後該怎麼辦?」的考題。同樣處於人生下半場,各世代走過的路卻大不同,怎麼寫下答案?有的游刃有餘,有的則是蠟燭兩頭燒,對未來想都不敢想。

走入人生下半場,該為自己而活了!對五十世代而言,退休就在眼前,剩下十年、十五年的職場時光,想再努力一些為退休生活疊床架屋,也不是沒有方法。

五十世代 夾心族 家庭負擔重 難準備退休
服務五十、六十歲客戶的業務員,對他們的憂慮尤其感同身受。富易達保險經紀人菀婷通訊處業務處經理戴菀婷觀察,五十世代的煩惱主要還是在子女教育支出、父母照顧,即便知道應該準備退休金,卻被家庭壓力逼得喘不過氣。

確實從時代演進看起來,五十世代(一九五九年~一九六八年出生者)恰巧與台灣經濟奇蹟擦身而過,一九六○年代起經濟起飛,薪資水準與GDP都有十%以上的成長,但等到五十世代長大投入社會,「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正從高峰開始下滑。更令他們搖頭嘆息的是,一路走來歷經金融風暴、低薪浪潮、年金改革,等到要退休才知道「政府似乎不會照顧我到老。」

再者,這個世代多半還有結婚生子的觀念,成家對數多、離婚率也低,五十世代族群幾乎人人都有夾心餅乾的煩惱,不是要照顧父母,就是有孩子要養。育兒成本也節節攀升,五十世代能考上大學、且家長願意栽培的人不多,多的是國中義務教育念完就開始工作;但他們的子女將大學學歷視為基本門檻,繼續升學讀研者大有人在,孩子投入職場的年紀可能和父母那代相比足足晚了十年,父母負擔大不同。

社會保險當參考 自製年金 五十歲還不晚
「現在透過存款已經不能增加財富了,」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繆震宇強調,六十、七十歲的長輩經歷過銀行高利率的時代,養成用儲蓄累積財富的習慣,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不再適用。針對無頭蒼蠅的熟齡族,繆震宇建議可以試算自己的社會保險如勞保、公保、國保的老年給付缺口後再「自製年金」,目前勞保老年年金給付平均月領一.七萬元,若退休後預期每月有三萬元的開銷,就要透過其他工具如配息型的基金或ETF、年金險、儲蓄等,來補齊一.三萬元的缺口。

「四%法則」這套退休金規劃方式在九○年代出現後,時至今日仍常被提起,簡單來說,若退休金進行的投資報酬率比每月提取作為開銷的比例還高,退休金就能取之不盡。去年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攀上三%,要找到四%報酬率以上的投資標的並非不可能,雖然近年有學者指出四%法則並非絕對,其概念仍可供參考。

靠保險規劃退休 五十歲買年金險 適合嗎?
戴菀婷觀察,五十世代在家庭壓力夾擊下,多半只能撥出收入的一部分來存退休金,對每月存一點錢、到期後領回的儲蓄險接受度就很高。「以這個年紀的職涯來看,還可以負擔十年期、十五年期的儲蓄險,二十年期就太長了。」戴菀婷說。假設投保利變終身壽險,十年期繳完後退休,一時用不到,可繼續滾利直到二十年才解約,一百萬元保費有機會增值到一百三十萬~一百四十萬元,是低風險的投資方式。

勞保局局長石發基過去接受本刊採訪時曾強調,勞保老年給付年金化,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勞工一次請領可能被子女借用、投資失利、被詐騙……不易守住百萬老本,靠年金才能真正保障老年生活。因此與儲蓄險同樣有資產增值功能的年金險,就強化「定期給付」的特色,進入年金給付期後,就不能解約也不能部分提領,確保資產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