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切、熱心 追根究柢止於至善的良醫──張君照專訪

消化內科(又稱肝膽腸胃科)診治疾病的範圍很廣,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脾臟等器官,也是民眾最常看診科別之一。

從衛福部最新發佈的資料來看,二○一六年國人最常發生的十大癌症當中,包括大腸癌、肝癌、胃癌、食道癌以及部份口腔癌都是在消化內科發現,而且有機會以內視鏡切除。如果以十大奪命癌症來看,則還要加上最近討論度很高的胰臟癌。換句話說國人最怕的癌症,一半以上發生在消化內科診治的器官。消化內科的病人從一般的腸胃炎到惡性度極高的腫瘤都有,醫師必須具備的專業,不論深度或廣度都是挑戰,一位稱得上良醫的名醫更是如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張君照正是消化內科醫師的佼佼者。

學醫、行醫自然而然 消化醫學當終身志業
曾祖父是漢醫、爺爺、叔公、叔叔和媽媽的很多親戚都是醫師,小時候生病常到長輩的診所看病,張君照說即使稱不上耳濡目染,但看到他們用心幫助很多人也確實受到一些影響。新竹中學畢業考進臺北醫學大學,對一個出身醫師世家且功課好的孩子,習醫、行醫似乎是理所當然。


奶奶在張君照剛念大學時罹患胃癌,從無法進食、日漸消瘦到最後不敵病魔,當時所知所學有限的他,體認到消化系疾病的醫療很重要,畢業後就選擇在醫界享有盛名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受消化內科專家、前院長潘憲教授以及其他幾位教授影響,張君照始終在北醫附醫鑽研消化內科,他說「這些教授都是我學習的典範」。

他診治過的病人很多,更讓他覺得「消化醫學是值得終身投入的志業」。尤其消化內科常用的內視鏡已經從診斷性發展到治療性,技術嫻熟的內科醫師在幫助病人時,更是如虎添翼。

橫跨感染科、腫瘤科 處理未病、已病前期
所謂「病從口入」,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進很多東西,消化內科的疾病理當是最常發生的,而且還常常橫跨其他科的領域,包括感染科的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五成以上成人會有的幽門螺旋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艱難梭菌等。

另外,有一半以上的腫瘤疾病發生在消化內科。因此醫師除了精通傳統內科外,還要熟悉外科化的治療,例如以內視鏡處理還侷限在胃裡面的腫瘤和早期大腸癌、肝腫瘤電燒等,換句話說,除了處理未病,也治療已病的前期。張君照說「最重要的是篩檢,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就能用內腔治療處理,不須開腸剖腹,也可以保持器官完整。例如做大腸鏡發現容易癌化的腺性瘜肉直接拿掉,再定期追蹤,就可以減少未來罹癌的機會。如果發現得晚,那後續治療包括手術、化療等,難度就會增加很多」。

做過胃、腸鏡數萬例 挽救無數人健康性命
張君照近三十年做過的胃鏡、大腸鏡數以萬計,他最欣慰的是其間幫無數人發現及處理早期問題,不只減少日後很多複雜的癌症療程,更挽救無數人的性命。即使是罕見的小腸腫瘤,他也想方設法透過縝密的檢查找出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