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絕症!可以更保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一一○年癌症時鐘為每四分十九秒有一人罹癌,若從癌症死亡人數來看,一一一年共五萬一千九百二十七人,占總死亡人數二十四.九%,平均四人有一人死於癌症!

癌症的威脅無所不在,但癌症並非絕症。今(一一三)年初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為鼓勵更多男性進行攝護腺檢查,選擇公開治療攝護腺肥大的病情,而在後續相關手術時,又及時發現確診其它早期癌症。三月下旬,凱特王妃亦宣布罹癌,藉此鼓勵癌友對治療的信心。

面對全球第一殺手,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分別就國人十大癌症排名,邀請癌症醫師與保險專家一一解析相關的症狀與治療,以及探討如何完善投保癌症保險!

胰臟癌因無自覺症狀 可兩年一次大健檢
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理事長邱仲峯首先說明癌症為細胞發生突變,脫離身體的系統管控,乃至為所欲為而恣意破壞。而癌細胞不受控制雖然可能是先天基因的變異,後天接觸致癌物也會促使細胞癌化,使控制機轉失效而變成癌症。

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的癌症統計分析,國人直接死於癌症約占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但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補充,「若包含癌症造成的併發症,例如肺部腫瘤引發肺炎、腹部腫瘤造成敗血症,這些加進來就有二分之一是間接或直接死於癌症。」

癌症對人體的嚴重危害已然超出想像,而從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加以探討,或許會有更清楚的認識,進而採取積極作為。

發生人數為三一九○人排名第十的胰臟癌,近年的發生人數升高,但梁逸歆認為數字仍有被低估,因為症狀不明顯,往往到晚期才發現,就直接進入死亡統計,乃至胰臟癌的死亡人數以二七六九人排名第七。他接著指出,胰臟癌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時才被發現,或嚴重到臉色變黃,壓迫到神經而覺劇痛,驚覺就醫已是晚期。
胰臟癌在一般採取抽血方式的健檢或就診皆無法發現,必須經由超音波或做電腦斷層才看得到,因此邱仲峯建議兩年一次大檢查,包含超音波或一定部位的斷層攝影,也可以發現更多疾病。

皮膚癌最怕黑色素瘤 罹患胃癌死亡高達七成
再翻開排名第九,難以想像皮膚癌的發生數竟達三九五四人。梁逸歆認為,可能因為台灣民眾仿效歐美喜歡曬黑而增加皮膚癌的變數。不過,由於皮膚癌的病灶為眼睛可見,如隆起的形狀不均勻而有傷口,又長得快;透過切片檢查即可確診,加上醫療技術的進步,死亡數並不在十大排名之內。

不過,邱仲峯表示,「皮膚癌多為基底細胞癌,可採取局部切除,但最怕的是黑色素癌,不只要手術切除,也要搭配很多藥物治療。」因此不可掉以輕心。

胃癌發生人數四○六○人,名列第八,在台灣已有排名後移的趨勢,死亡二二七七人也排名第八。而從世界的胃癌大國如日本、韓國和中國東南省份來看,似與醃漬食物的飲食習慣有關。

梁逸歆接著指出,胃癌早期幾無症狀,通常都是到消化不太順,容易胃脹才會就醫,但此時的腫瘤可能已經局部塞住胃的出口,已屬晚期,這也是胃癌的死亡排名同列第八的原因,「事實上,罹患胃癌有七成死亡,是死亡率非常高的癌症,千萬不可小看胃不舒服的症狀。」

發生數四六二六人、排名第七的甲狀腺癌因為可見於頸脖外表,容易早期發現,因此死亡人數未名列前十大。不過因為甲狀腺腫大檢查多為良性也容易被疏忽,畢竟良性結節也可能藏有癌細胞,這也是醫生不厭其煩反覆穿刺檢查的原因,就怕有萬一的遺漏。

攝護腺癌不治療也活得久 口腔癌好發壯年更重篩檢
可經由PSA(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篩檢的男性專屬攝護腺癌發生數七四八一人,排名第六,由於指數異常未必是癌症,加上PSA並未納入常規篩檢,使得死亡人數居高不下,以一八三○人排名第五。一般攝護腺癌被定義為老人病,但現在六十歲就已出現高峰期,且繼續年輕化;因此邱仲峯提醒,凡有頻尿或尿不乾淨等「解尿遲疑」的問題,可到醫院進一步釐清攝護腺癌或攝護腺肥大。「不過攝護腺癌不治療與治療存活時間差異不大,西方社會並未積極採取切片檢查,和台灣民情大不相同。」

邱仲峯說,因為篩檢的普及率不高,相對確診已是晚期,但即便已是三、四期,存活的時間也長,因此現在記錄的死亡人數大都是在消化之前診斷治療的件數。而他深信未來若篩檢普及,可在癌症早期獲得良好的治癒效果,死亡數字自然會有所改善。

第五名口腔癌的罹患人數達八二一一人,死亡人數達三四七九人,在奪命癌症排名第六令人意外,畢竟口腔篩檢為國家政策。但梁逸歆直指,「口腔癌包括頭頸癌和下咽,而菸酒檳榔都是致癌因子,尤其台灣部分民眾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檳榔的致癌危險因子更強,難怪罹患頭頸癌的比例比日韓還高。」

他解釋道,「口腔篩檢之所以列入國家政策,是因為口腔癌好發於壯年,也就是子女年幼的家庭經濟支柱,因此及早篩檢,以避免影響家庭生計。」

「若在早期治療,以手術輔助化療和放療,根除癌細胞的機率非常高;但問題是菸酒檳榔的習慣不改,仍會反覆復發,從口腔到舌頭或咽喉,甚至擴散到整個喉嚨,如此一來,在無法切除整個頭臉的狀況下,進行全身化療反應也不好。」梁逸歆表示,近年雖有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的新式武器,死亡率已趨下降,但仍鼓勵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5-6月號(425/426期合刊)現代保險雜誌,或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s://www.rmim.com.tw/book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