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品不是有擦就好,擦錯了還是會曬傷
夏日艷陽高照加上紫外線太過強烈,如果忽略防曬這件事,恐增加皮膚癌的罹患機率。所以使用防曬除了避免曬傷以外,因為現在天氣變異大,也可預防過多曝曬可能產生的嚴重皮膚病變。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許多肌膚老化都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其中最常見因素就是「長期日曬」――因為紫外線傷害導致的肌膚老化現象。
紫外線A(UVA)可以進入人體的真皮層,對於肌膚的影響包括曬黑、曬傷、失去膠原蛋白、產生皺紋,更有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及黑色素細胞,是黑色素瘤形成的原因。紫外線B(UVB)則會在人體表皮層被DNA和蛋白質吸收,造成曬傷、脫皮、曬黑。
曬太陽適量即可
防曬之所以重要,對於短期而言可以防止曬傷或曬黑,長期可以防止曬斑、曬老及皮膚癌。
鄭百珊解釋,每天只要曬到10~15分鐘的太陽,就可以補充到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所以無需久曬以免造成反效果。尤其臺灣夏日幾乎有半年以上的時間,中午的紫外線都達到過量級或危險級,若是在這個時段曝曬於戶外豔陽下,肌膚沒有做好防曬,就容易出現曬傷或曬老的狀況,長期而言還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因此,像臺灣日曬如此充足的地方,並不需要特地為了合成維生素D而跑去「給太陽曬」,鄭百珊提醒,小心這樣的行為沒吸收到寶貴的維生素D,反而曬過頭傷到肌膚,不只加速肌膚老化的速度,還增加往後產生皮膚癌的風險。
防曬不是口號,就算出門已經擦過防曬,繼續「補防曬」可是相當重要的。鄭百珊認為不用刻意算好出門多久前必須擦好防曬產品,因為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每天持之以恆的擦,如此一來,才是全面防曬保養的重要觀念。若是在戶外活動,則至少2~3小時就要補擦。雖然補擦防曬的時間沒有定論,一般還是要依個人的出汗量及曝曬程度而定。
此外,防曬產品就是要有防曬功能的產品。鄭百珊提醒,市售號稱有防曬功能的粉餅、蜜粉、BB霜等化妝用品不能代替防曬產品的功效,主要是因為這類產品有其他遮瑕、潤色的功能,一般用量較少以避免厚重妝感。但是在用量不夠的情況下,防曬效果自然不佳。因此,不管使用哪種防曬品,記得在保養程序後一定要再擦上防曬乳,才有做到防曬保養,而且擦的量要足夠才行。
物理性防曬VS.化學性防曬
鄭百珊解釋,化學性或物理性是以防曬成分來區分,物理性防曬的成分主要是添加氧化鋅、二氧化鈦的粉末,這些覆蓋在肌膚表面可以反射紫外線,但缺點就會覺得厚重或是死白。而化學性的防曬則主要是以吸收紫外線後再轉化,成分質地相對清爽,但對於有敏感肌的民眾而言,比較容易引發皮膚過敏。
有些人使用物理性防曬品的經驗,就是擦上後的臉部肌膚偏白又厚重,完全感受不到裸妝的美感,在夏天來說黏膩了些,降低清爽度。鄭百珊解釋,炎炎夏日若需要高係數又希望維持清爽的防曬品,就少不了持續進步的化學性防曬成分!
防曬產品的選擇還是因個人需求與膚況而不同,如果是孩童或敏感肌患者,一般仍是建議以物理性防曬為主;如果膚況正常且希望清爽質地的防曬產品,則可以選擇化學性防曬;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混合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的產品可供選擇。
防曬係數怎麼看?
鄭百珊解釋,經常會看到防曬產品上有SPF數值及PA的顯示標誌,這2個項目就是針對曬黑元兇的防護能力。所謂SPF是針對UVB波長的防護,其所代表的數值越大,延緩曬傷的時間就越長;PA是針對UVA波長的防曬數值(PA是日系產品的標示方式,美系產品會標示Broad Spectrum,而歐系產品則是標示UVAcirclelogo),當2個數值都高,就代表能對抗紫外線的時間越長,目前也有防曬產品會標示臨界波長,讓大家更能掌握防曬產品的防曬程度。
鄭百珊舉例說明,假設肌膚在陽光下5分鐘被曬紅,塗了SPF30的防曬後,意味著5×30=150分鐘後才會開始曬紅,但這個時效一樣會受流汗等因素影響而縮短,所以需要不定時去補擦防曬品或避免豔陽下持續被日照。
另外,SPF值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在選購上要以對肌膚不會有黏膩厚重感的產品,畢竟可以隨時補擦的,就是最適合的防曬產品。鄭珊建議,看清楚外包裝所
標示的防曬係數,並有衛福部藥粧字號,選擇SPF50及PA+++以上的高防曬係數,才可以達到戶外活動防護的層級。
如果只有使用防曬品需卸妝嗎?
鄭百珊解釋,即使是標示有防水功能的防曬品,在大太陽下汗流浹背或是玩水/泡水的情況下,還是可能流失掉大部分的保護,因此仍需要補擦。而使用防曬乳後,如果是有潤色功能的防曬乳,仍建議要以卸妝產品卸妝;如果是沒有潤色功能的防曬乳,則要以各個產品的成分不同而定,一般大多是以溫水及洗面乳等清潔劑加強清洗乾淨即可。
特別提醒,如果使用防曬乳後出現肌膚問題,例如長痘痘、粉刺等情況,也要注意是否成分上不符合自己肌膚的狀況,並視情況調整產品或停用。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許多肌膚老化都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其中最常見因素就是「長期日曬」――因為紫外線傷害導致的肌膚老化現象。
紫外線A(UVA)可以進入人體的真皮層,對於肌膚的影響包括曬黑、曬傷、失去膠原蛋白、產生皺紋,更有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及黑色素細胞,是黑色素瘤形成的原因。紫外線B(UVB)則會在人體表皮層被DNA和蛋白質吸收,造成曬傷、脫皮、曬黑。
曬太陽適量即可
防曬之所以重要,對於短期而言可以防止曬傷或曬黑,長期可以防止曬斑、曬老及皮膚癌。
鄭百珊解釋,每天只要曬到10~15分鐘的太陽,就可以補充到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所以無需久曬以免造成反效果。尤其臺灣夏日幾乎有半年以上的時間,中午的紫外線都達到過量級或危險級,若是在這個時段曝曬於戶外豔陽下,肌膚沒有做好防曬,就容易出現曬傷或曬老的狀況,長期而言還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因此,像臺灣日曬如此充足的地方,並不需要特地為了合成維生素D而跑去「給太陽曬」,鄭百珊提醒,小心這樣的行為沒吸收到寶貴的維生素D,反而曬過頭傷到肌膚,不只加速肌膚老化的速度,還增加往後產生皮膚癌的風險。
防曬不是口號,就算出門已經擦過防曬,繼續「補防曬」可是相當重要的。鄭百珊認為不用刻意算好出門多久前必須擦好防曬產品,因為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每天持之以恆的擦,如此一來,才是全面防曬保養的重要觀念。若是在戶外活動,則至少2~3小時就要補擦。雖然補擦防曬的時間沒有定論,一般還是要依個人的出汗量及曝曬程度而定。
此外,防曬產品就是要有防曬功能的產品。鄭百珊提醒,市售號稱有防曬功能的粉餅、蜜粉、BB霜等化妝用品不能代替防曬產品的功效,主要是因為這類產品有其他遮瑕、潤色的功能,一般用量較少以避免厚重妝感。但是在用量不夠的情況下,防曬效果自然不佳。因此,不管使用哪種防曬品,記得在保養程序後一定要再擦上防曬乳,才有做到防曬保養,而且擦的量要足夠才行。
物理性防曬VS.化學性防曬
鄭百珊解釋,化學性或物理性是以防曬成分來區分,物理性防曬的成分主要是添加氧化鋅、二氧化鈦的粉末,這些覆蓋在肌膚表面可以反射紫外線,但缺點就會覺得厚重或是死白。而化學性的防曬則主要是以吸收紫外線後再轉化,成分質地相對清爽,但對於有敏感肌的民眾而言,比較容易引發皮膚過敏。
有些人使用物理性防曬品的經驗,就是擦上後的臉部肌膚偏白又厚重,完全感受不到裸妝的美感,在夏天來說黏膩了些,降低清爽度。鄭百珊解釋,炎炎夏日若需要高係數又希望維持清爽的防曬品,就少不了持續進步的化學性防曬成分!
防曬產品的選擇還是因個人需求與膚況而不同,如果是孩童或敏感肌患者,一般仍是建議以物理性防曬為主;如果膚況正常且希望清爽質地的防曬產品,則可以選擇化學性防曬;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混合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的產品可供選擇。
防曬係數怎麼看?
鄭百珊解釋,經常會看到防曬產品上有SPF數值及PA的顯示標誌,這2個項目就是針對曬黑元兇的防護能力。所謂SPF是針對UVB波長的防護,其所代表的數值越大,延緩曬傷的時間就越長;PA是針對UVA波長的防曬數值(PA是日系產品的標示方式,美系產品會標示Broad Spectrum,而歐系產品則是標示UVAcirclelogo),當2個數值都高,就代表能對抗紫外線的時間越長,目前也有防曬產品會標示臨界波長,讓大家更能掌握防曬產品的防曬程度。
鄭百珊舉例說明,假設肌膚在陽光下5分鐘被曬紅,塗了SPF30的防曬後,意味著5×30=150分鐘後才會開始曬紅,但這個時效一樣會受流汗等因素影響而縮短,所以需要不定時去補擦防曬品或避免豔陽下持續被日照。
另外,SPF值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在選購上要以對肌膚不會有黏膩厚重感的產品,畢竟可以隨時補擦的,就是最適合的防曬產品。鄭珊建議,看清楚外包裝所
標示的防曬係數,並有衛福部藥粧字號,選擇SPF50及PA+++以上的高防曬係數,才可以達到戶外活動防護的層級。
如果只有使用防曬品需卸妝嗎?
鄭百珊解釋,即使是標示有防水功能的防曬品,在大太陽下汗流浹背或是玩水/泡水的情況下,還是可能流失掉大部分的保護,因此仍需要補擦。而使用防曬乳後,如果是有潤色功能的防曬乳,仍建議要以卸妝產品卸妝;如果是沒有潤色功能的防曬乳,則要以各個產品的成分不同而定,一般大多是以溫水及洗面乳等清潔劑加強清洗乾淨即可。
特別提醒,如果使用防曬乳後出現肌膚問題,例如長痘痘、粉刺等情況,也要注意是否成分上不符合自己肌膚的狀況,並視情況調整產品或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