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到城市 打造台灣永續未來的實踐者 RCI智森永續總經理簡碩賢專訪
「淨零碳排」已經成為全球共識,ESG(環境、社會、治理)浪潮也正全面重塑建築產業,RCI智森永續設計顧問總經理簡碩賢,投入永續領域超過二十年,成為推動台灣永續建築與健康城市的關鍵推手。他不僅主導超過百件LEED認證專案,推廣WELL健康建築理念,更將EarthCheck認證導入城市領域,使得永續從一棟建築延伸至整座社會系統。
本次專訪,簡碩賢從五個面向剖析台灣永續建築的現況及未來,從政策思維、國際標準、永續城市,暢談AI科技與人才養成,分享如何以「建築核心」推進國家淨零藍圖。
RCI智森永續設計顧問總經理簡碩賢。(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從政策到思維 台灣永續建築的未來契機
簡碩賢表示,「要讓ESG真正融入決策核心,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改變人的思維。」自2021年前總統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排放」作為國家目標以來,台灣接著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利制定產業減碳藍圖。他也指出永續建築要真正落地,仍然需要完整的政策誘因與產業支持。
他以在RCI的實務觀察指出,「我們需要健全低碳材料的供應鏈,也要政府提供具吸引力的政策誘因,甚至把綠建築標準納入法規體系。」目前無論政府單位或民間開發,主要挑戰在於轉變價值觀念以及工作方式,唯有企業能將永續納入日常決策核心,這生態系才能真正加速發展。
智森永續為企業量身打造 ESG 永續報告書。(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LEED與WELL 人本與環境的建築革新
台灣最早推動美國綠建築(LEED)與健康建築(WELL)的專家之一,簡碩賢深知兩者的差異及互補,LEED衡量的是建築對環境影響,WELL則是關注建築對人的影響。」LEED建立全球建築永續評估架構,涵蓋能源效率、水資源、碳排放與永續材料等;WELL則從使用者出發,強調光線、空氣、水質與心理健康的整體福祉。
他也舉例說明,「RCI協助達方總部同時取得LEED白金與UL健康建築雙標章認證,說明綠色與健康可以並行。」他的觀點,LEED屬於環境績效的基礎,而WELL隸屬人本績效的延伸,兩者結合才是未來宜居城市的主流語言。
美國綠建築(LEED)與健康建築(WELL)。(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從單棟建築到永續城市 EarthCheck的下一步
簡碩賢認為:「單棟建築可以節能減碳,但是真正影響全球氣候與人類生活品質,則是城市層級的系統轉型。」當永續從建築走向城市,挑戰與機會也會同步放大。未來,他將積極推動國際認證EarthCheck全台落地,要讓永續不僅止於建築性能,也要涵蓋經濟、文化以及社會韌性。
然而,LEED與WELL聚焦於建築對環境及使用者的影響層面,EarthCheck則是從碳足跡、廢棄物、水資源、社區參與等面向檢視整體目標永續表現。」RCI已將這套架構應用於社區開發、工業園區以至醫療院所,進而導入共享能源與健康指標系統。他也強調,「真正的永續城市應該同時涵蓋宜居、低碳以及再生,能讓每棟建築可以回饋地球與社會。
澳洲墨爾本皇冠渡假村榮獲EarthCheck 銅級認證。(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AI數據 讓建築減碳更聰明
AI(人工智慧)與BIM(建築資訊模型)正在改變建築管理的既有邏輯。簡碩賢分析:「AI讓建築、健康及能源管理整合在同一平台,數據可以說明現況,AI提供智慧解方,能讓科技為永續帶來全新動力。」RCI所研發的智慧平台ECON,同時結合物聯網(IoT)感測與能源管理,可以即時監測空氣品質、溫濕度及用電量,量化建築健康與碳排績效。
因此,透過資料分析與智慧電表,我們不僅可以節能,也能預測使用行為與維護效率。簡碩賢強調,台灣的「智慧建築標章」正與國際趨勢接軌,未來AI不單只是監控工具,也是永續決策的中樞神經。
運用節能模式或仿生設計等打造永續建築。(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以人為本的永續革命 人才教育的核心理念
簡碩賢:「永續建築最難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人。」過去曾任教於逢甲大學,並在亞洲各地推廣ESG教育,深知人才成為推進永續轉型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具備跨領域思考,除了設計也懂永續的人才,並將ESG、工程與健康連結起來。」他也肯定台灣大學體系逐步建立永續課程,期待未來可以改變「社會觀念」。
大眾過去普遍認為綠建築成本高,甚至認為只是形象工程,如今藉由實證數據,證明永續能夠同時降低營運成本並且提升健康價值。「當人們親身感受到更自然的光線、更乾淨的空氣、更舒適的環境,他們就會明白,永續不是潮流,而是一種生活標準。」對簡碩賢來說,永續建築不單只是專業,而是一種文化。他在訓練團隊的宗旨在於為「影響力而設計」,而非為「認證而設計」。永續應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大家每天實踐的生活方式。
達方電子桃園總部榮獲 LEED 白金級與 UL 健康建築標章。(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永續建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
台灣的永續發展政策主要依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所訂定的《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及「2050淨零排放路徑」等策略,從LEED到WELL、再從AI到EarthCheck,簡碩賢始終以實踐者的角色,將國際標準本土化,並把永續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容器,也是改變的起點。」他微笑表示。在他眼中,未來永續建築不只是節能省碳的冰冷工程,而是讓人與城市共生、讓環境與經濟共榮的系統變革。隨著2050淨零排放倒數啟動,這場以永續為名的「綠色革命」,正在台灣的每一座城市,重新定義建築的價值未來。
台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成為全台首家 UL 健康建築醫院。(圖片來源:RCI智森永續)
本次專訪,簡碩賢從五個面向剖析台灣永續建築的現況及未來,從政策思維、國際標準、永續城市,暢談AI科技與人才養成,分享如何以「建築核心」推進國家淨零藍圖。

從政策到思維 台灣永續建築的未來契機
簡碩賢表示,「要讓ESG真正融入決策核心,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改變人的思維。」自2021年前總統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排放」作為國家目標以來,台灣接著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利制定產業減碳藍圖。他也指出永續建築要真正落地,仍然需要完整的政策誘因與產業支持。
他以在RCI的實務觀察指出,「我們需要健全低碳材料的供應鏈,也要政府提供具吸引力的政策誘因,甚至把綠建築標準納入法規體系。」目前無論政府單位或民間開發,主要挑戰在於轉變價值觀念以及工作方式,唯有企業能將永續納入日常決策核心,這生態系才能真正加速發展。

LEED與WELL 人本與環境的建築革新
台灣最早推動美國綠建築(LEED)與健康建築(WELL)的專家之一,簡碩賢深知兩者的差異及互補,LEED衡量的是建築對環境影響,WELL則是關注建築對人的影響。」LEED建立全球建築永續評估架構,涵蓋能源效率、水資源、碳排放與永續材料等;WELL則從使用者出發,強調光線、空氣、水質與心理健康的整體福祉。
他也舉例說明,「RCI協助達方總部同時取得LEED白金與UL健康建築雙標章認證,說明綠色與健康可以並行。」他的觀點,LEED屬於環境績效的基礎,而WELL隸屬人本績效的延伸,兩者結合才是未來宜居城市的主流語言。

從單棟建築到永續城市 EarthCheck的下一步
簡碩賢認為:「單棟建築可以節能減碳,但是真正影響全球氣候與人類生活品質,則是城市層級的系統轉型。」當永續從建築走向城市,挑戰與機會也會同步放大。未來,他將積極推動國際認證EarthCheck全台落地,要讓永續不僅止於建築性能,也要涵蓋經濟、文化以及社會韌性。
然而,LEED與WELL聚焦於建築對環境及使用者的影響層面,EarthCheck則是從碳足跡、廢棄物、水資源、社區參與等面向檢視整體目標永續表現。」RCI已將這套架構應用於社區開發、工業園區以至醫療院所,進而導入共享能源與健康指標系統。他也強調,「真正的永續城市應該同時涵蓋宜居、低碳以及再生,能讓每棟建築可以回饋地球與社會。

AI數據 讓建築減碳更聰明
AI(人工智慧)與BIM(建築資訊模型)正在改變建築管理的既有邏輯。簡碩賢分析:「AI讓建築、健康及能源管理整合在同一平台,數據可以說明現況,AI提供智慧解方,能讓科技為永續帶來全新動力。」RCI所研發的智慧平台ECON,同時結合物聯網(IoT)感測與能源管理,可以即時監測空氣品質、溫濕度及用電量,量化建築健康與碳排績效。
因此,透過資料分析與智慧電表,我們不僅可以節能,也能預測使用行為與維護效率。簡碩賢強調,台灣的「智慧建築標章」正與國際趨勢接軌,未來AI不單只是監控工具,也是永續決策的中樞神經。

以人為本的永續革命 人才教育的核心理念
簡碩賢:「永續建築最難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人。」過去曾任教於逢甲大學,並在亞洲各地推廣ESG教育,深知人才成為推進永續轉型的關鍵力量。「我們需要具備跨領域思考,除了設計也懂永續的人才,並將ESG、工程與健康連結起來。」他也肯定台灣大學體系逐步建立永續課程,期待未來可以改變「社會觀念」。
大眾過去普遍認為綠建築成本高,甚至認為只是形象工程,如今藉由實證數據,證明永續能夠同時降低營運成本並且提升健康價值。「當人們親身感受到更自然的光線、更乾淨的空氣、更舒適的環境,他們就會明白,永續不是潮流,而是一種生活標準。」對簡碩賢來說,永續建築不單只是專業,而是一種文化。他在訓練團隊的宗旨在於為「影響力而設計」,而非為「認證而設計」。永續應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大家每天實踐的生活方式。

永續建築成為改變世界的起點
台灣的永續發展政策主要依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所訂定的《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及「2050淨零排放路徑」等策略,從LEED到WELL、再從AI到EarthCheck,簡碩賢始終以實踐者的角色,將國際標準本土化,並把永續精神轉化為具體行動。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容器,也是改變的起點。」他微笑表示。在他眼中,未來永續建築不只是節能省碳的冰冷工程,而是讓人與城市共生、讓環境與經濟共榮的系統變革。隨著2050淨零排放倒數啟動,這場以永續為名的「綠色革命」,正在台灣的每一座城市,重新定義建築的價值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