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遠見》CSR評鑑〉以專業回應責任,用創意改善社會

《遠見》第10屆CSR徵選結果揭曉,今年新增中小企業、永續經營、海外台商三個組別,八大類獎項共23家企業獲獎,其中台達電子勇奪整體績效與永續經營組首獎,是最大贏家,首次參賽的鴻海,也拿下教育推廣組首獎。從第一個10年里程碑,看出企業實踐CSR的作法愈趨創新、多元,對內善待員工,對外也積極運用本業專長,解決社會問題,值得肯定。

自從2005年《遠見》舉辦全球華人媒體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評鑑以來,轉眼間CSR概念進入台灣已經10年了。過去10年,全球企業經歷上沖下洗的震盪,更面臨氣候變遷巨大挑戰,來自各方壓力不斷提高,希望企業更透明、自律、友善環境、回應各利害關係人的要求。換言之,企業的承擔範圍愈來愈廣、肩上責任也愈來愈大了。

逾160方案角逐 鴻海首次參賽

10年來,《遠見》CSR評鑑機制也與時俱進,一段時間就改良精進,積極引導台灣CSR實踐風潮。前六屆採取詳細的問卷調查方式,《遠見》仔細詢問企業CSR政策的完備度,呼籲台灣企業與國際接軌。

當CSR認知度逐漸普及,最近四屆則改為徵求各種具體「方案」,希望透過彼此觀摩,把好作法傳播出去,帶動整體進步。今年第10屆,除延續往年五個組別(職場健康、環境保護、教育推廣、公益推動、整體績效),又新增三個組別(中小企業、永續經營、海外台商),讓規模較小的企業,與持續投入超過10年以上的CSR方案,也有機會爭取榮耀。

儘管今年新增的海外台商組(方案執行範圍不在台灣),因本屆報名件數不足,無法評鑑。但考慮不少台商的經營已跨出台灣,因此這組明年還會繼續徵件。本屆賽事共吸引逾160件CSR方案角逐,數量比上屆成長超過13%。經過長達三天分組決選面試與評審討論,最後有23件方案獲得表揚。

值得注意的是,繼2012年首次有國營事業參與評鑑後,本屆更有研究法人與醫院進入最後決選。而二度參賽的台灣萊雅(L'OREAL),更成為第一家在《遠見》CSR賽事獲獎的時尚品牌,顯見CSR觀念深入各行各業。

另一項焦點則是,長年高居台灣最大企業集團的鴻海,也終於在今年參與《遠見》CSR評鑑,並以「永齡希望小學」弱勢學童補救教學計畫,一舉奪下教育推動組首獎。鴻海FGSC(集團企業環保責任委員會)總幹事邢浩然透露,其實鴻海2005年便加入電子業公民聯盟(EICC),開始擬定CSR策略,並從2008年定期公布CSR年報。目前FGSC委員會直屬董事長郭台銘,有15名一級主管擔任主委,職掌各項CSR任務,長期推動計畫已經看到五年後。

10年逾2300件 出線機率不到7%!

統整過去10屆CSR評鑑資料,有幾個有趣發現。從參賽件數來看,10年來共有2317件企業問卷或方案,參與過《遠見》的CSR評鑑。儘管競賽組別不斷細分、頒獎數量也持續增加,但最後獲獎機率依舊不到7%。

此外,由於《遠見》把決選過程及頒獎權限,交由代表社會專業與賢達的評審團,因此10年來也出現過20次從缺名額,評審之嚴格可想而知,絕不濫發。細數常勝軍的面孔,合計拿下10座獎項的台達電子,堪稱最佳標竿。其他如台灣大哥大、光寶科技、信義房屋、統一超商、台積公司等,也都擁有7座獎項以上。

外商部分,以台灣IBM累積拿下5座獎項最為耀眼。而金融業則有玉山金控獲得5座,堪稱這一行的領先者,接下來才是外商花旗銀行(2座)。從產業類別分析,得獎最多的仍是強調與國際潮流接軌的電子及科技業(合計53座)。除台達電子、光寶、台積公司,諸如研華、聯發科、旺宏、奇美(現併入群創光電)、友達光電、合勤、普萊德、聯華電子、日商住華科技等,都擁有2~3座。

若從企業集團觀察,則是本土企業的天下,以擁有12座獎項的統一集團成果最豐,緊追在後的是富邦集團的9座及裕隆集團的8座。而本屆勇奪「中小企業組」首獎的歐萊德,更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小的得獎企業。2013年營收還不到2.5億元,證明CSR絕非大企業專利。

正視產業爭議 用專業回應責任

10年來,企業回應社會責任的手法,也變得愈來愈有策略,懂得運用本身專業回應外界期待、甚至社會的不滿。如過去三年接連拿下4座《遠見》CSR獎的永慶房屋,就是好例子。每次決選都親自出馬的永慶房屋總經理廖本勝直說,企業本來就與社會環環相扣,「有些人是看到社會的問題,但我們看到的是,問題背後的『機會』!」

當近年高房價、低薪成為民怨焦點,任憑房地產業者砸錢做公益、加碼捐贈,依舊難以減少這一行給人的負面觀感。此時永慶選擇從爭議領域尋找CSR題材。

例如,本屆在公益推動組獲得楷模獎的「永慶好房快租平台」,就想解決台灣多達86萬戶、占整體住宅比率達10.6%的空屋,用專業解決居住資源的浪費。該網站及App程式去年底上線不到四個月,便募集到4.1萬戶出租住宅,其中近三成(1.1萬戶)屬於閒置房宅,幫5823位房客找到落腳地,媒合效率不但比政府機關高,且服務完全免費。其中,一位新店門市的業務員,便發現不少有餘屋未利用的老客戶,一人就媒合30多件。
正面回應社會期待,還可提高士氣與認同感。去年9月永慶推出好房快租平台,分享服務心得的內部平台「一天一貼心」,就湧入1200多則感動留言,數量占全年3/4比重。員工參與提高了同理心,「這是我們做服務業最需要的。」廖本勝說。

社企成新世代熱門創業標的

此外,過去幾年跟CSR有關的另一股潮流,便是愈來愈夯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用企業效率來解決社會問題。4月中,由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入口網「社企流」舉辦的兩週年研討會,在板橋新北市政府熱鬧展開,邀請台、港、中國、新加坡等地的社會企業家分享理念。去年這場活動吸引800多人參加,今年更湧入超過1300人,且多半是30歲上下的年輕面孔。

據估計,自從2007年「若水」引入社會企業概念,台灣至今成立的社企約有30家,但以此概念宣傳的卻超過300家。今日,兼具營利與公益功能的社會企業,儼然成為新世代最熱門的話題。最近國內還出現替社會企業立法的呼聲,接連推出「社會企業發展條例」、「勞動力發展公益信託許可」、「公益公司法」等不同版本。

今年初,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即推出「創櫃板」,提供長達五年的輔導期,扶植符合未來趨勢的微型企業,目前已吸引27家申請,如提供行動不便者接送服務的多扶公司、推廣公平貿易咖啡的生態綠,都已登上創櫃板。櫃買中心副總經理林瑛珪強調,「社會企業絕對是未來的潮流,投資者跟法人都注意到這股力量了。」

除了官方有意支持,來自新加坡的星展銀行(DBS),也用5000萬新加坡幣(約台幣12億元)成立亞洲銀行業第一個社企專屬基金,兩年來在亞洲六國幫助了近60家社會企業,包括台灣的黑暗對話、光原、好工作。今年舉辦的「亞洲社會創投挑戰賽」,第一屆就收到各國400多件方案,其中七成都由不到30歲的年輕人貢獻。

為何要幫助社企?星展銀行策略暨傳訊處處長蘇怡文解釋,一來著眼於社企是今後創業主流,本就是金融業經營的客戶,二來,近年亞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卻也面臨貧富不均等副作用,都需要社企來解決。

要創造利潤 也要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會躍居主流,來自金融海嘯後對企業經營手法的深刻反省,包括比爾蓋茲2008年提出的「創意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麥可波特2011年主張的創造可分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理論,皆期待企業除了對股東負責、創造利潤之餘,還必須對社會帶來更大正面效益。

不管是哪種聲音,都希望企業切勿自外於社會環境之外,反該積極扮演帶領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角色。甚至於,企業本身就該主動「解決社會問題」,而非製造社會問題。

「CSR並不是額外做的副業,因為104本來就是因應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坐在新店辦公室,一零四資訊科技董事長楊基寬直說,企業的存在意義若不是替社會解決問題,就是得滿足某種社會需求,才能讓自己變成正面「資產」。

的確,多年來穩居國內最大人力銀行、每年服務超過600萬求職者的104,當初就是為了解決勞雇市場的媒合問題而誕生,連創業者楊基寬自己也曾是失業人士。「你自己都沒頭路了,怎麼替別人找工作?」是當初許多人質疑他的話。

而近年來,職場供需市場不斷出現新問題,如弱勢失業、學歷貶值、起薪偏低、年輕人缺乏基本認知等,104便接連啟動天使志工平台、身障就業專區、學生實習平台、夢想搖籃等CSR方案,未來還打算透過社群科技,讓人們互相分享職場經驗,消弭世代間的鴻溝。看來,台灣CSR經過第一個10年,只是一個初步里程碑。往後,企業必須更積極回應各界期待,才能讓CSR的實踐更為深化。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5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5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690.html】